
目錄
最近歐美的銀行,都相繼因為加息間接導致的問題而迎來重大危機。加息除了是收緊市場上的資金(*M1、M2都會收緊,參見貨幣供給量定義),也會影響債券價格,還有資金流動性等問題。
本篇文章不探討加息的影響,只探討歐美各銀行相繼爆發危機對我們一般投資者有什麼啟示。
銀行大到不能倒?
較早前,11家大型銀行承諾支援第一共和銀行(FRC)的存款,合計300億美元。
一般市民擔心小銀行會破產而把存款都提出來,即使利息收入降低,但為了減低風險仍然把存款換存到大銀行。某程度上,那些大銀行只是將這些錢再轉回小銀行手裡定軍心,既可賺利差,又能當白馬騎士。
而說不定之後聯準會或許硬到底升息兩碼,小銀行真撐不住還能用這點小錢來個大吃小,對大銀行來說是不會虧的交易。
300億美元這個價不是亂定是有計算的,回頭看第一共和銀行在事件爆發前的股價(估值),再加上它手上可抵押的資產,差不多就是300億美元,萬一它真倒了,大銀行就是當花錢買下小競爭對手而已。
所以,銀行股真的很安全嗎?
存金融股=安全?
很多推崇存股的人都喜歡存金融股,因為「安全」,銀行大到不能到(其他行業其他公司同理,包括台積電)。它可能真的大到政府不敢讓它倒,出事會有人救濟沒錯,但股價可以照樣殺超過七成(看看第一共和銀行),那不是一般人能夠承擔的。

所以你說金融股真的是最安全嗎?市場的資金流向告訴你,不是。
最近資金一直往大型科技股跑,看美股走勢也明顯看到科技股為主的納指比道瓊和標普都要強勢多了。
為什麼呢?金融股如果也不安全,科技股難道反而更安全嗎?應該說,真正的科技巨擘確實更安全。
2022財年結束時,蘋果(AAPL)的自由現金流達到1114億美金(可以救下三間第一共和銀行的程度還有餘裕),微軟(MSFT)也有650億美金,谷歌(GOOG)亦有600億美金。
所以最近資金往大型科技股跑不是沒道理,也不是只在炒減息預期,某程度是把資金避險到擁有優秀資產負責比、更安全的大型企業。
銀行居然會破產?
更甚者像矽谷銀行(SIVB),矽谷銀行是美國大銀行之一,是矽谷本地存款最多的銀行。早在1988年已於納斯達克掛牌上市,它股價在2021年高見750美金,直至停牌前也有100美金。

矽谷銀行業務是單一,所以埋下風險沒錯,但它是因為把錢拿去做高風險投資所以陷入危機的嗎?其實沒有。
2023年3月9日稍晚,矽谷銀行的母公司表示已出售其投資組合中約210億美元的證券,這將導致第一季度稅後虧損18億美元,令市場感到意外。該行還出售了12.5億美元的普通股和5億美元的可轉換優先股證券。消息公布後,包括Founders Fund、Coatue Management和Union Square Ventures在內的幾家風險投資公司建議其投資組合公司從矽谷銀行撤資,銀行擠兌。
矽谷銀行這次出現危機的最大原因是,資金流動性不足時持有太多美債,美債價格在市場上波動導致它要虧損賣出,去補資金流動性的問題。然後消息一出,又導致存戶提現擠兌,變成可怕的惡性循環。
(美債放到期滿其實不存在虧損,所以一般都認可是低風險的投資,期滿拿回原有本金,中間賺利息。)
不會有銀行拿到存戶的錢不去作投資的,因為銀行就是靠這個來賺錢的啊,投資美債比投資別的基金或債券還要低風險,你看國泰金(2882)還投資了340億台幣在瑞信的債券呢。其實新光金、開發金、中信金、富邦金都有投資瑞信的債券,只是曝險金額較低。
(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也是陷入危機,沙烏地國家銀行(SNB)拒絕金援導致股價狂瀉,其後獲得瑞士央行500億瑞士法郎支援暫且渡過一劫)。

但是像矽谷銀行這樣,它也算大銀行之一,開業也有幾十年歷史,甚至也沒有作過多風險投資,看財報什麼的看起來都算蠻穩健的銀行,毫無預警地爆發危機,到美國監管機構勒令關閉矽谷銀行,並由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管銀行存款,才花了不到兩天時間。
目前市場預期,矽谷銀行會在之後執行破產指令,重整後再作分配安排。所以,銀行是真的有可能破產的。
存大盤ETF比存個股更有效分散風險
沒時間看盤或看新聞資訊的話,又或是風險承受度較低的朋友,或許存大盤ETF就好,不要以為個股大到不能到而存個股。
要留意的是,大盤ETF是指最原始跟著大盤走的那種,台股像0050或006208,美股像DIA、SPY、VOO、QQQ。
不熟悉市場或產業的話,就連產業類別或再細分挑選個股的ETF都不要輕易投資,因為投資大盤ETF的目的,就是要儘量分散風險去吃整體經濟增長的紅利而已。
投資個股不是不可以,我自己也有投資個股,但的確我更大部位是在ETF上。因為我清楚明白個股風險比較高,我只投資我可以承受的部分,而且也只用閒錢投資一些我做了功課並且真的看好的公司上,儘量控制住自己的資金不要曝險太多。
要記得股東的權益是排在債權人(買債券的人)之後,買了個股債券的人,在個股倒閉時也不一定能要回投資的錢,更別說只是買股票的一般散戶了。就算能拿回一點,折價這麼多又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嗎?
投資有風險,沒有絕對一定賺,投資時一定要自己做功課、三思而後行。
關鍵字:銀行股, 金融股, 存股, 存ETF, 加息, 第一共和銀行, FRC, 蘋果, AAPL, 微軟, MSFT, 谷歌, GOOG, 矽谷銀行, SIVB, 瑞士信貸, Credit Suisse, 沙烏地國家銀行, SNB, 國泰金, 2882, 新光金, 開發金, 中信金, 富邦金, 0050, 00608, , DIA, SPY, VOO, Q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