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ETF要怎麼選? 主動型ETF VS 被動型ETF

什麼是ETF?

ETF全名是《Exchange Traded Fund》,一般叫作股票型指數基金。簡單來說,ETF是一種在證券交易所交易的基金,投資者可透過持有ETF來間接投資一籃子的證券(股票)。

市場上大多數的ETF都屬被動型ETF,以追蹤股市、產業或商品等指數為投資目標,會盡量使基金的走勢能貼近對應指數的走勢,追蹤的誤差(tracking error)能愈小愈好,像是我們熟悉的0050(元大台灣50)就是被動型的ETF。

當然,市場上也有部份ETF是由基金經理管理的主動型ETF,像是去年(2020年)開始變得熱門的ARK基金,它旗下ARK開頭的ETF就是主動型的ETF。

備註:ARK基金只有股票代號ARK開頭的那幾檔才是主動型ETF(ARKK、ARKW、ARKG、ARKQ、ARKF),ARK旗下目前有兩檔是被動型ETF,分別是IZRL與PRNT。


主動型ETF

主動型ETF的投資標的由經理人團隊挑選,由基金經理負責操盤,既不追蹤特定指數,也不複製或模擬任何指數的表現。尋求跑贏大市的回報,績效好壞全看經理人團隊的眼光與操作技巧,所以很常會出現之前績效很好,但無以為繼的情況。主動型ETF潛在風險及回報較大,存在較高的不確定性,管理費通常也較高。

由於主動型ETF的投資表現極受基金經理的眼光、技巧與水準影響,要跑贏指數其實並不容易,就算短期能跑贏指數,也難以長期維持。只要是人就不可避免會有情緒、會有不理性的時候,怎樣去把不理性的因子排除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所以投資主動型ETF,更要著重的是「誰」負責操盤。投資主動型ETF,更多的是代表了對操盤的人有信心。要判斷一檔主動型ETF的好壞,最簡單就是看它的表現有沒有比指數(大盤)好,沒有的話幹嘛要投資風險更高的主動型ETF,而不投資擁有與指數報酬相近的被動型ETF呢?

主動型ETF雖然通常被拿來與被動型ETF比較,但實際上其主要競爭對手是「共同基金」。共同基金也是採主動式管理,投資者需向基金公司進行申贖,交易價格是基金淨值,沒有折溢價,透明度相對ETF都更低,但管理費一般還會比主動型的ETF來得要高。


被動型ETF

被動型ETF只會因為連動指數成分股內容及權重改變,而調整投資組合之內容或比重,通常是半年或一年被動地調整一次,所以是「被動式的管理」。而投資被動型ETF,等同投資相關市場或產業的未來,也因此,對該市場或產業未來有信心,而又想分攤風險的投資者,會考慮選擇有關的被動型ETF。

由於買賣時差、交易成本、稅項等原因,被動型ETF表現未必與指數完全一致,通常都會有追蹤誤差,而追蹤的誤差能愈小愈好。投資被動型ETF,你可以得到的就是跟指數的走勢非常相近的報酬,但要贏過指數就很難了。

一般而言,由於主動型ETF有太多不確定性,都會建議新手投資被動型的指數型基金,愈少的人為干預愈好,減少人為設定的一些條件,跟著大盤趨勢獲得穩定報酬就好,以降低風險。


ETF的折溢價

正常來說,台股原型ETF折溢價應該要在0.5%以內海外ETF則是1%以內

前一陣子國泰發行的兩檔ETF,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和國泰台灣5G+(00881),都被溢價追捧。甚至富邦越南ETF(00885)在上市當天,盤中溢價一度迫近20%,真的是很誇張。

但投資者應該要留意的是,如果一檔ETF溢價達3%甚至更高的時候,若是所追蹤的指數並沒有跟著等幅上漲,你買的溢價有多少,就是現買現賠多少。更不用說要是隔天追蹤的指數若是回跌的話,會現賠得更多。所以盲目追高,實際上就是在侵蝕你應得的獲利。

目前有一些網站和手機APP皆能查詢ETF的折溢價,如果有興趣投資ETF,不妨留意一下折溢價的比率再入手。

例如:台灣證券交易所(ETF折溢價 – 基本市況報導)


主動型ETF與被動型ETF比較
主動型ETF與被動型ETF比較

話說回來,主動型和被動型為什麼一定要二選一呢?小孩子才做選擇,主動型和被動型我都要!只要做好風險管理和資產配置,Why not both?

關鍵字:ETF, 主動型ETF, 被動型ETF, 主動式, 被動式, 折溢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