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黑天鵝(Black swan)
黑天鵝是指發生率極低,是非常難以預測,且不尋常的事件,衝擊力道大,通常會引起市場連鎖負面反應,而且都是事後諸葛才知道。
這一詞的源起據說是來自於16世紀的歐洲,因為歐洲人以前一直認為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並且無人懷疑。但1697年的時候,在澳洲發現了黑色的天鵝,顛覆了歐洲人的想像,而衍生出今時今日的涵意。
近代最著明的黑天鵝事件,莫過於2001年9月11日在美國發生的「911事件」。當時正值美國的上午,人們正開始一天的工作,而恐怖分子劫持了四架飛機撞向美國紐約世貿中心與華盛頓五角大樓。三千多人在此恐怖襲擊中喪生,而這次事件也讓美國經濟一度陷入癱瘓狀態。
灰犀牛(Gray rhino)
灰犀牛是指發生率極高、影響巨大、不是隨機的意外事件。它是經過一系列的警告與明顯的證據後所發生,危機爆發前有明顯的信號或前奏,可以預測卻被人們忽略威脅的存在。
灰犀牛一詞由美國學者Michele Wucker提出,灰犀牛生長在非洲大草原,由於身軀龐大,給人一種行動遲緩、安全無害的錯覺。然而,安全是種假象,灰犀牛狂奔時會有爆發性的攻擊力,一旦爆發往往是突發性的,根本沒有時間反應和應對,引伸為人們措手不及、最終可能導致破壞性災難卻被忽略的事件。
很多時候,我們都比想像中更容易忽略灰犀牛的存在,尤其是它要是存在了好一段時間,即便近在眼前觸手可及,我們都很可能傾向無視它。因為不作為是最不費力氣和時間的選項,但不代表沒有風險。
Michele Wucker曾表示:「美國次貸危機不是『黑天鵝』,而是典型的『灰犀牛』,因為早在2008年美國房地產泡沫集中爆發導致次貸危機之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國際清算銀行就不斷發出警告,而早在2004年,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就提醒人們要提防抵押欺詐,2008年1月世界經濟論壇關於全球風險的報告就指出房地產市場衰退、流動性資金緊縮和居高不下的油價都存在較高風險,這些都是危機爆發前的先兆。」

簡言之,黑天鵝是小概率而影響巨大的事件;灰犀牛是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這次的疫情,有人說是黑天鵝,有人說是灰犀牛。個人認為,在疫情的最初的確是黑天鵝,因為誰都沒能料到會有種病毒橫空出世,且大規模擴散至今,甚至連全球最後一片「淨土」的南極,最近也出現確診個案。病毒也不斷變異,英國首當其衝,「需要增強憂患意識這種變異病與原本病毒最不同之處,在於兒童感染率將和成年人一樣容易」。
然而,病毒從2019年12月就開始在中國爆發,一直到2020年2月20日才開始引發國際金融恐慌,2020年3月9日才觸發美國的熔斷機制。至少有兩個月的時間作準備,可是很多國家的領袖在當時都誤以為只是跟「流行性感冒」差不多而掉以輕心。
最初「佛系」防疫的英國,在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確診COVID-19之後,才開始讓官員和國民意識到COVID-19的可怕。鐵嘴如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也在染疫後乖乖接受治療和戴上口罩。可是隨著冬季來臨,又是傳染高峰期,最近連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也確診。
時至今日,一波又一波的疫情起伏,若真不幸再度大規模爆發,也只能算是灰犀牛事件了。
要恢復到以往一年幾次飛來飛去到不同國家旅行、出差,可得再等個一、兩年了。而實體的經濟復甦,恐怕要更長的一段時間。
多留意時事、多觀察周遭
黑天鵝我們難以預防,但至少可以訓練自己,多留意時事、多觀察周遭,來預防灰犀牛在自己身上發生。又或是說,即便迴避不了,也至少把傷害減至最低。
我算比較幸運,在疫情爆發初期就覺得不太對勁,畢竟有些地方常常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住在當地的朋友也心知肚明,如果能被報導出來,那情況一定比報導說的要更嚴重。那時就有出生和成長都在當地附近的朋友受到影響,表示可能不能回家過年了,因為她父母仍然住在老家,而老家附近已經封城了,恐怕很快會封到老家去。
在這時候,其實很多地方的股市並沒有受到多大影響,像台股在2019年1月底新年前還在相對高點,很多人覺得勢頭正好。當時日韓歐美也只有零星感染,所以許多人都不把這病毒當一回事,但我已經把手上能賣出的持股都基本出清了,還備妥了好幾盒口罩和一些消毒用品自用。
像我的話,每天花在閱讀國際時事新聞的時間,與投入研究股票的時間差不多,甚而很多時候閱讀新聞的時間會更長一些。以投資來說,我的確不太會根據消息面而決定購入某檔有題材的股票,至少,到目前為止都沒發生過。但不代表我不留意消息面,因為消息面有時會為我帶來好的買點。通常我要決定購入一檔股票,會花時間研究它的基本面,研究完成後會設置我心目中的買入價範圍,然後等待它的出現。而有時市場上出現一些恐慌性的消息,對想要購入的股票並沒有實際的影響,基本面也沒有改變,卻會因這些消息而錯殺股價。這時,很有可能就提早達到我想要入手的價格,便會乘著這次機會入市。「有危就有機」,危險與機會往往都是共存的一體兩面。
增強憂患意識
平日在乘車的間隙、午飯休息的空檔,也可以抽點時間看看新聞,或是聽聽一些有實際幫助的節目(歡迎訂閱我的Podcast,如果不想看文字版的話,可以用聽的)。若是平日的工作就已經忙得不可開交,真的沒空閒時間閱讀新聞、觀察周遭,那最低、最低程度,你也應該要增強憂患意識。
我們都想要贏在起步點,如果你相信投胎那一套,沒有投胎到富爸爸富媽媽的家庭,可能在起跑前就已經輸了。當然,也有富裕家庭但環境有夠噁心可怕的,所以還是幸福被愛更重要。
雖然先天的家庭環境很重要,後天要努力翻身的確很困難,畢竟鹹魚翻身很有可能還是一條鹹魚,要鯉躍龍門鯉魚王才會變成暴鯉龍啊!欸不是,跑題了……
Mean一點說,因為困難而乾脆放棄,是有家產的人才可以做的事。沒有家產在背後作支撐的,更不可以不努力。努力雖然不一定會翻身,但不努力就真的完蛋了。
在疫情爆發、各國紛紛推出紓困法案,現在的資金狂潮可謂席捲全球,而富人的資產也因此得利而膨脹。(參考閱讀:需要投資理財的原因)
像我們這種不是生於富裕家庭的平凡孩子,投資理財很多時候,都不只是為了要提高生活的品質,而是最基本的保護自己,讓自己的情況不會變得更糟,不會被資金狂潮沖到最底的階層。也因此投資理財變得更重要,我們都需要增強憂患意識,為日後可能發生的壞情況作個準備,減低可能受到的傷害。
建立平衡配置投資組合,不定期進行「再平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建立平衡配置的投資組合,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你降低風險。開源、節流,怎麼存錢和投資之前要預備什麼,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有說過,這邊就不再重複。
而開始投資時,除了要根據自己可承受的風險投資,不要單押一檔個股外,也最好按個人的年紀適當地配置一些較低風險的資產。最簡單的,可能就是適量地購入一些穩定而低風險的高評級債券。又或是投資本身就有按特定比例進行股債配置的ETF,像是美股代號AOA的ETF。
當你建立起一套投資組合後,接下來就是「再平衡」。再平衡指的是調整各種投資部位與分配比例,不一定要調整到固定比例或原先比例,可以是根據市場趨勢與資產表現,來作為判斷依據,去調整至新設定的配置比例。主要作用是協助你控制投資組合的風險,因為當某些投資部位比重高於原本預期的時候,也意味著它的風險亦高於預期。
再平衡其實很簡單,就是透過買賣調整到某個比例。某程度上也是遵循逢低買進、逢高賣出的原則,如果調整得宜,可有效降低投資組合的風險,甚至有可能增加報酬率。
而由於再平衡會產生手續費和稅務成本,所以並不需要頻繁地進行。我個人來說,並不會設置固定日期進行調整,因為這樣比較難以真的有效達到降低風險的效果。固定日期當天的投資部位可能沒有太大變化,但之後可能出現大改變卻距離再次平衡的日期很遠,變成有一段時間投資部位都處於較高風險的狀態。

我比較會在投資比例偏離幅度大的時候進行調整,例如某檔積極型的投資標的股價已再創新高,所佔的投資比例擴大得明顯,我就會考慮賣出部分該投資標的獲利了結。而如果預期該標的還可以再次大漲,便可能考慮結算另外較不賺錢或是虧蝕的積極型的投資標的。
有些時候則是在增加投資資金時順便進行調整,例如手上有十萬元的新資金要進行投資,便會檢視哪一個部位比例降低了,再去挑選屬於該部位的投資標的進行投資。
但在做再平衡之前,我還是會檢視目前的外部環境情況,以及我本身持有的投資標的表現,去考量要不要重新設置新的配置比例。
在多頭市場,很有可能不做再平衡會比做了有更佳的績效,但不代表因此可以不做再平衡。因為再平衡的主要目的是降低風險,在危機來臨時減少你的損失。撫心自問,我們能準確預知股價的漲跌嗎?
富家子弟有條件不努力,先知也可以不做再平衡,畢竟能100%完全準確知道股價升跌的,也真的不需要再平衡,先知還可以直接去買會中頭獎的彩票呢。
但你知道嗎?在過去的空頭市場,股票的回檔可以超過四成甚至更多,而且空頭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可能再次發生。投資十萬,虧四成也只是四萬好像還好?但如果你的投資資產是一百萬、五百萬、一千萬呢?雖然股災過後,績優股都很大機會重新爬起來回到高峰,但就算你持有的是續優股,又真的承受得住帳面虧損四萬、四十萬、四百萬的心理關口嗎?
回看看2020年3月份的災情,當時若你仍持有股票,看到股價腰斬,真的能心不煩意不亂地堅守著嗎?還是抵不過恐懼與慌亂,把股票砍在了阿呆谷?如果沒有砍在阿呆谷,現在股價有回來了嗎?若是砍在了阿呆谷,你又會否因為虧損累累已經決定從此不碰股票了呢?
要記得的是,在看報酬之前,更應注意的是風險。再平衡的意義在於減少長期投資裡的不確定性,資產能夠更穩健地成長,減少黑天鵝或灰犀牛來襲時對我們造成的衝擊。
延伸閱讀:
存錢需要戰勝心魔!6項脫離月光族的秘訣
開始投資前必須要做的6件事
開始投資必須養成的4個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