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不是能不能買,是還能賺多少
會問「現在還能不能買?」,某程度上是你認為該檔股票已處於高峰,也即是高檔,你會怕一買了股價就往下走。
所以根本的問題實際上應該是:「現在買還能賺多少?」
那麼,你就要先確定你的預期獲利是多少,再思考你願意付出多少時間以獲得這個報酬。簡單來說,就是想要幾%回報以及預備的投資週期有多長。
例如你想要的是5%的報酬,因為股價處於高檔,你不想要抱太久,最好買了很快就漲超過5%,你就會賣掉閃人。
儘管現在股價在高檔,你做了功課推估它仍可以至少漲10%,而且漲10%以上的機會很大,你想要的只是5%報酬率,現在買下去短期持有看來也是個可行的決定。但要做短的話,你必須要設定好停損價格,並嚴格執行你的停利停損目標,做短就不該長抱不該凹單。
投資前要思考的三個問題
即使股價已創高,但要是那一檔股票有條件繼續創高下去,預期報酬多而長久,大多人都會覺得可以買下去。就像去年的台積電和Tesla,不是很多人都說早知道就整副身家買下去?
但我們沒有「早知道」,還是得用四大面和經驗去判斷,該檔股票還會不會漲,漲又能漲多久。
每年持續穩定的報酬,比偶爾買到飆股難,也因此會有建構一個好的投資組合,比買到飆股更重要的說法。只是往往人們都想買到飆股,但很多時候就算買到了也抱不住不是嗎?
「現在買還能賺多少?」、「打算投資多久?」、「要不要和怎麼設停利停損?」都是投資前要先思考的。
踏空少賺的可能比崩盤風險還高
大盤整體處於高檔,又一直不回檔的話,對初入股市的投資人來說來很不友善的,因為他們的初期建倉風險很高。但是否因為處於高檔就不去投資呢?有時候空手踏空的可能性是大過崩盤的。儘量不要亂去追高,不代表什麼都不作為。
為什麼很多人都建議新手可以投資美股,因為長遠甚至回溯歷史來看,美股就是個持續成長,持續往上進發的市場,指數屢創新高是種常態,正因為它回檔之後總是會回頭創高,才更吸引投資人去投資。股市長期呈現上漲,代表股市中上漲的天數和幅度會大於下跌的。不投資因而錯過股市上漲的概率,往往大於投資在股市中但虧錢的概率,這適用於長期堅持投資。
若是因為常常處於高檔就怕了完全不投資,可能就會失去很多獲利的可能。如果認為個股風險高,那麼追蹤大盤指數的被動型ETF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只要整體市場會持續成長,時間一拉長十年、二十年,持續堅持投資,買在高點與買在低點,年化報酬率的差別其實並不太大。
投資最根本的考慮是機會成本
投資股票撇開基本面、籌碼面、技術面、消息面這四大面,抉擇時回歸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經濟學裡頭很基本的概念,很基本但很有用。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多項選擇中被放棄而價值最高的選擇,買了這個就沒有足夠資金買另一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也因此,在投資的時候要考慮的是,選擇了投資這個,放棄的那個價值會否其實更高。
對價值投資者來說,通常什麼時候會賣出股票呢?要不是買入的理由改變或消失了,就是有更值得投資的選項出現,因而決定放棄現在所持有的,換取更有價值的。
其實對於短線投資者來說也是一樣,「現在還能不能買?」,如果對那檔股票沒有信心,就要問問自己是否有其他更具價值的投資選擇,如果有,那就沒必要糾結還能不能買那檔的問題。
過去就是過去,抉擇看的是未來
有些時候,理智告訴我們應該要這樣做,但偏偏跟心魔過不去。而這心魔,往往可能就是我們認識某檔股票的過去。
十年前某檔股票只值十元,但十年後的今天,它的基本面、產業面可能已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它成長到過百元,未來很有機會挑戰千元。
但因為我們認識以前的它,就覺得它不應該那麼貴,總覺得應該要回到十塊錢才值得買。
又或是從前買過某檔股票,幾個月前你在某個你認為已經創高的價位賣出,結果今天再看,它持續創高。
雖然你覺得它很好,理智上知道它是值得更高的價錢,但又覺得自己買到過很便宜的,在山腰賣掉了,現在要用比你賣出價更高的價錢買回來不甘心,總想等它回到你當初買入它的時候,於是你就錯過它繼續創高的一大段行情。
過去了的歷史,不能被改變,卻因為它而影響我們的判斷。「現在還能不能買?」有時候是我們心裡有道坎,覺得它以前沒那麼貴的,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當然,我也不例外,像是環球晶(6488),從它不到四百塊的時候就在關注,當它在四百多塊徘徊時總覺得好像有點貴下不了手,那時對它的印象還停在三百多塊,總是想等它回去三字頭再買進。
但其實我心裡明明知道它已經變得不一樣了,它的產業前景與它本身的體質已經不是三百塊的樣子了,公司已經成長了,我卻還停在它的小時候。
然後就眼睜睜看著它一路往上進發,底部愈墊愈高,直到它六百多塊的時候,我才克服自己的心魔。
「現在買還能賺多少?」那時的我也是這樣問自己,明明認為它長線發展會很好,明明覺得它很有機會在兩三年間成為千金股,那麼現在六百多塊還有不少獲利空間不是嗎?
終於我在它六百多塊的時候說服自己開始買進建倉了,雖然比當初四百多塊的價錢少賺了很多,但至少我沒錯過後來的成長。

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儘量理智作出決策並不容易,卻是投資中很重要的一課,共勉之。
關鍵字:還能不能買, 還能買嗎, 預期獲利, 預期報酬, 年化報酬, 機會成本, 未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