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台灣沒有存股族很愛的食品和必需性消費類股ETF?

每當危機感來襲的時候,很多人就會想到一些民生用品或是食品公司的好。因為這些公司的業務,內需又是剛需,雖然不見得很有成長性,但勝在夠穩定,配息又好

有些朋友可能會疑惑,為什麼台股的ETF好像都著重在電子半導體類別,怎麼就沒有台灣前十大食品公司,或者民生用品之類的ETF可以選擇呢?


面向的市場太小

像美國的ETF,在民生用品,或是說必需性消費類股上有很多選擇,甚至可以包含不同國家、不同產業,風險分散的效果也不錯。

但說真的,美國的股票,或是說美國的企業面向的不只是美國的市場,它們的市場是全球。而台灣畢竟是比較小的經濟體,要像台積電一樣面向全球的企業真的不多,而能夠面向全球的企業又多半是台灣的強項,就是半導體

所以半導體佔據台股比較多的權重,是合理也是正常的事。對比之下,台灣的食品公司或必需性消費類公司,面向的市場都太小了


欠缺吸引力

除了市場太小,對投資者來說,食品股或必需性消費類股波動真的太小,雖然有些也能穩步成長,殖利率也很優,在股災崩盤時相對抗跌,但成長也是相對緩慢,長期幾乎是靜止的江波圖,是比較難吸引一般投資者的青睞

而且這類股票雖然穩重,也會有系統性風險,例如食品安全問題、原物料上漲導致毛利衰退。

直白的說,就是欠缺吸引力,尤其是很多股票市場的新力軍都是年輕人,比較傾向追求資本利得,而就算想要現金流,也會傾向選擇半年配或季配的ETF。


市值不夠大

另一方面,ETF有特定的選股規則,食品股或必需性消費類股雖然有好的殖利率,但很可能因為市值不夠大所以不被納入。像大成(1210)、聯華食(1231)、中華食(4205),它們不是不好,但市值就是不太夠。

為什麼ETF要挑市值大的呢?因為市值太小的話,當ETF要調整成份股的時候,很容易造成股價大波動


流動性風險

但更重要的是,ETF最怕兩件事,淨資產價值太小,以及基金單位淨值跌幅太大。

台灣要做食品股或必需性消費類股的ETF應該不怕跌幅太大,但很有可能出現淨資產價值太小的問題。股票ETF終止門檻通常是1億元,債券ETF是2億元,要是ETF賣不動,就有流動性風險

因為很少人要買,除了有想買買不到、想賣賣不掉的問題,還有可能會因為淨值太低而下市

投信還是需要賺錢,當然不希望ETF下市,所以會挑有題材有吸引力的股票打包作ETF銷售。

就算台灣的投資者很推崇用作存股的金融股,但像是2007年上市,打包18檔金融股,也是台灣唯一一檔金融類股ETF的元大MSCI金融ETF(0055),日均成交量也不過是幾十張而已。不過離有機會下市的距離還是頗遠的,持有的朋友也不用緊張。

如果真的想投資食品股或必需性消費類股的ETF,其實台灣還是有相關性比較大的產品,只是不完全只投資這兩個類別而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留意一下新光內需收益ETF(00742),可以看我另一篇文章介紹2022年4月20日更新:因近三十個營業日平均規模少於一億元,新光特選內需收益ETF(00742)確定於本年5月19日下市,持有相關ETF的朋友,可在下市前先處理掉。所以,現在台灣可以說是真的沒有相關的ETF了。)


想各行各業都配置一些股票分散風險,可以怎麼做?

有些朋友可能會認為最理想的狀態是各大產業類別都出一個ETF,然後再把這些ETF都買起來,就不怕某間公司突然出問題,而就算其中一個產業鏈發生衝擊,另一檔ETF也能補過來。

其實目前用元大中型100ETF(0051)搭配元大台灣50(0050)或富邦台50(006208),就已經是涵蓋了大半個台灣的產業鏈了。

但還是會有產業分配不均的問題,因為ETF產業類型集中,主要也是台灣強項的產業類型集中,是根本性的問題。

如果真的想要各行各業都有比較平均的分配,除了依照產業類別自己購買個股或零股,搭配屬於自己的個人ETF,還可以投資美股,因為美股就真的可以有各行各業,甚至全世界都打包的ETF,而且面向的市場夠大,就算遇到系統性風險,也能更快調整好狀態重新站起來。

關鍵字:食品股、必需性消費類股、民生股、內需股、台灣ETF、大成(1210)、聯華食(1231)、中華食(4205)、元大MSCI金融ETF(0055)、金融類股ETF、新光內需收益ETF(00742)、元大中型100ETF(0051)、元大台灣50(0050)、富邦台50(0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