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景氣循環股有什麼需要注意?

什麼是景氣循環股?

顧名思義,與「景氣」即市場經濟起落很敏感、有明顯週期循環的上市櫃公司,就是景氣循環股。傳產股尤其耐用消費品大多是景氣循環,但景氣循環不一定只有傳產股。

簡單來說,通常都是與原物料價格相關,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氣、鋼鐵、水泥、塑化;或者與市場經濟密切相關,例如航運、營建、汽車、紡織、面板、DRAM記憶體。

這些產業的特性都是價格變動由於供需不平衡而起,例如供不應求商品價格自然會上升,而公司就有動機生產更多的商品,或是有更多的競爭者加入市場競爭,令供給上升,漸漸使供需平衡,商品價格又會回落,週而復始地循環。

反過來說供給太多會使商品價格降低,公司會下調生產量,也可能有競爭者退出市場,供給減少會使供需趨於平衡,價格又會慢慢回升,繼續地循環下去。

價格的調整就是供需平衡的調節機制,供給增加或減少都需要時間,例如供給增加可能要建廠購買設備、增加人力資源,反之亦然。

也因此,調節機制實行時的時間差會形成了週期,也就成了景氣循環

在景氣循環的高峰時,將會有更多公司增加產出,或有競爭者加入市場;在景氣循環的低谷時,公司會降低產出,而一些較不具競爭力的公司會被淘汰或併購。於是,市場慢慢又會開始下一次的循環。


投資景氣循環股有什麼需要注意?

景氣循環股很可能會在循環中暴漲暴跌,它們的股價可以急速上漲,但遇到景氣轉差或重大利空反轉向下時,業績也很容易瞬間跌到谷底,股價亦容易急速下滑,因急跌而使大量投資者持續拋售,甚至會止不住跌勢。雖然獲利潛力很誘人,但風險高也讓很多不熟產業行情的投資者虧大錢。

投資這類公司需要對該行業的循環週期,以及影響其景氣的因素有足夠了解。因為對該行業有足夠的認知與了解,才能讓自己有充份的產業洞察能力,比較能掌握行業的景氣轉捩點,從而抓住正確的投資時機。

很多時候,非行業從業員其實很難掌握其產業狀況,門外漢要深入了解該產業往往需要花費很多心力與時間,也因此比較難操作,且風險較高。

另一方面,由於景氣低谷到復甦的時間很難預測,很難估計低谷的蕭條時期要經過多長時間才會過去,也難以估計哪些公司會否熬不住長時間的不景氣而被併購或淘汰。

所以,投資景氣循環股時,應分散在破產機會較低,也就是現金流穩定、資產價值較高、管理層能力較佳的公司,最好是業內的龍頭企業


投資景氣循環股要看什麼指標?

1)本益比

很多投資者都知道股票基本面要看本益比,但在景氣循環股的應用上,本益比的用法與一般公司不一樣。投資景氣循環股與投資其他股票時思維要相反景氣循環股應在本益比高的時候考慮買入,在本益比低的時候考慮賣出。而參考本益比河流圖時也是一樣,要跟投資其他股票時反著看,在高點時考慮買進,在低點時考慮賣出。

因為景氣好的時候每股盈餘才會高,本益比就會顯得低,但其實這不代表景氣循環股的股價委屈。如果單看好景年份的本益比,該年的每股盈餘高,會顯得本益比更低。

由於有景氣循環的因素,單看某年的每股盈餘(EPS)並不能作準,最好是看整個週期的每股盈餘。所以本益比要把過去的每股盈餘都考慮進去,最好是考慮最近十年的每股盈餘,也就是將股價除以過去十年的平均每股盈餘(十年平均每股盈餘 = 十年來的每股盈餘相加再除以10),這樣算出來的本益比才會比較貼合景氣循環股的實際情況。

一般的本益比 = 股價 / 每股盈餘
參考最近十年的每股盈餘重新調整的本益比 = 股價 / 十年平均每股盈餘

2)股淨比

但有很多時候景氣循環股的獲利並不穩定,甚至可能是虧損的,所以算不出本益比,這個時候,更建議可以參考股價淨值比(股淨比),亦可以參考股淨比河流圖。

一般來說,當股價貼近淨值甚至低於淨值時,就是可以考慮買進的時機。而若股價超過淨值太多時,則可考慮獲利了結。

股淨比 = 股價 / 淨值


長榮歷年經營續效
長榮歷年經營續效

以這年來討論度很高的航運股長榮(2603)為例,從上圖可見其歷年經營續效。可看出它的獲利情況其實是不穩定的,從每股盈餘可見,過往有好幾年時間都是負盈餘,也即是虧損。去年(2020年)與今年的營收確實是大漲,但再往回前幾年看都是行業景氣不佳的情況。

如果在1996年或1997年景氣很好的時候買進而沒有賣出,雖然中間也經歷過2003年到2007年比較好景氣的時間,但也很可能要持有到去年才開始解套,這也是景氣循環股的風險所在。


投資景氣循環股還是得了解該公司與該產業的發展,掌握其市場趨勢,這才是最重要的。投資要投資你了解的標的,如果不熟產行業情況,老話一句: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相關文章:財報到底要怎麼看? 找出體質好的公司!基本面不簡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