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華爾街日報》科技專欄作家Christopher Mims在2021年12月31日提問:「 目前全球有936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初創公司,大家認為它們在5年內會變成怎樣?」
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回答時指出:「如果歷史可以借鑑,那應該沒有幾家(初創公司)能夠撐過下一場衰退。」並補充回應道:「預測宏觀經濟具有挑戰性。我的直覺認為衰退大概會在2022年春天或夏天來到,最晚也不過2023年。」

2023年或之前真的會出現衰退嗎?
到底馬斯克的說話是否有依據呢?作為參考,來看看跨國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的看法。高盛在2022年全球經濟展望中表示:「隨著疫苗、新冠特效藥不斷取得新進展,對2022年經濟前景持樂觀態度,預計2022年全球GDP可能增長4.5%。目前全球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是疫情再次惡化,以及勞動力短缺與緊縮政策導致經濟下行等問題。
我在2021年年末的Podcast節目中也指出,目前環球經濟來看,相對於美國,更應擔心是中國與歐洲國家的經濟下行風險。中國因疫情反覆和種種政策導致的消費疲弱,以及原物料價格上漲,使其經濟成長明顯放緩。
而歐洲國家,尤其是工業大國德國,其實已經陷入瓶頸衰退風險。儘管變種病毒Omicron的反覆不至於將德國的經濟推入衰退,但供應鏈瓶頸導致的短缺問題會。如果德國經濟出現連續兩季萎縮,就表示正式落入衰退了。
美股在2022年熊市還是牛市機率高?
股市都是看未來的,2022年的股市走勢如何,還得看市場對2023年的預期。事實上2021年的股市狂熱,大多股票在股價上已經price in了2022年的增速與成長預期。如果要2022年的股市繼續上漲,就需要2023年的經濟有動力繼續往上。
除非發生很大的系統性風險問題,否則2022年的股市大概率不會走入熊市。比較有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就是上上落落之後,在2022年年末又回到2021年年末的起點,代表著不預期2023年會有較佳的經濟成長,僅反映2022年基本面的情況。所以說不定,2022年的美股情況會更傾向是大的箱型格局。
美國在1月初公布了12月非農新增就業人數,僅有19.9萬人,遠低於市場預期的40萬人,並且創去年(2021年)1月以來最低。而薪資增幅高於市場預期且增長加快,12月平均薪資月增0.6%。但同一時間,失業率卻連續6個月下滑,僅有3.9%。
在失業率下滑時,勞動參與率卻近乎持平,且需要加薪留住人才,反映就業市場處於緊縮狀態,而且企業成本增加有機會把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使通貨膨脹加劇,這很可能會成為美國加強收緊政策的理由。
2022年受到「收水」加快進行的影響,市場資金有點恐慌性逃亡的感覺,注定這一年波動會大。但若不只是加息,整體經濟還真的能達到美聯署要「收水」的程度,那其實是代表實體經濟是真的有在變好與增長,不需要那麼多資金去撐場。及時阻止債務擴大,長遠來說反倒是好事,也有助降低陷入衰退和所謂的「明斯基時刻」的風險。
股市通常不是危機的源頭,而是反映危機的犧牲品。危機的源頭更可能是疫情期間積累的巨額債務,無論是政府債還是企業債。若是10年期美債收益超過2%,美國政府也很可能會支付不起利息,更別說經濟體規模較小的其他國家了。
所以,如果美聯儲能提早加息、縮表,也許對美股是長期的利好,但最好還是更透明一點,有明確的時間表,市場才不會過度憂慮。
而即使走了一年指數又回到原點,也不代表個股也會回到原點。如果這個情況真的發生,更有可能會是基本面好且前景佳的企業繼續成長,淘汰掉還沒站穩腳步的新創企業或基本面不良的企業。
在面臨加息壓力下,成長股被壓著打也是這個原因。所以馬斯克認為初創公司沒幾家能撐過衰退是有道理的,而能熬得過的初創公司,很有可能就會搖身一變成為下一個Apple、Google、Tesla了。
「明斯基時刻指在信貸周期或者景氣循環中,資產價格的大幅下跌。在長期的經濟繁榮中,資產價格上漲會導致投機性的貸款增加,而過多投機所產生的債務會造成投資者的現金流緊缺,即資產產生的現金流不足以支付債務需要的利息。」
台股基本面好又能獨善其身嗎?
如果環球股市大跌,作為小型經濟體,台股的確沒辦法獨善其身的。但漲時重勢、跌時重質,許多的台股有勢也有質,我對台股在2022年的表現是抱予偏向樂觀的預期。
個人認為台股比較大機會在第一季迎來高峰,第四季可能會跟第一季持平或略遜一籌,第二、三季會是比較平淡的時期。與美股的預期相似,台股很可能會走大的箱型格局,只是在第一季會先衝一波,整體表現理應比2021年更佳。
無論環球經濟是否有下行壓力,只要世界還在發展,以半導體生產為主的台灣也不會落寞。幾乎所有的經濟發展都離不開半導體,現在說的什麼大趨勢,沒一項能與半導體脫勾,這是台灣目前的優勢。能把優勢繼續維持,短期內都沒有看衰的道理。
另一方面,因為很多台股基本面佳,營收理想,而且樂於向股東分配獲利,普遍殖利率都較美股高,在加息週期來說,對市場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台股很可能在2022年會走得比美股更為理想。
相比其他亞洲地區,台幣的相對強勢就是一個證明。儘管在2021年美國開始進行縮減債務和表達了加息意願時,美元指數逐漸走強,其他亞洲地區的貨幣顯得弱勢的時候,台幣還努力撐在那,表示雖然美元變得強勢,但台灣的出口貿易也很強勢,而且外資很願意把錢流進台灣進行投資。

總結
要是從字面上來解釋,顛峰過後回落是必然的「衰退」,經歷2021年的顛峰,回落是可預期的,這樣看來馬斯克的說法九成是對的。
然而,若根據實際經濟學上的衰退定義,我還是抱有審慎樂觀的看法,綜觀來看環球經濟,的確是有衰退的風險,但更有可能發生的會是增長放緩或停滯,就算衰退也不會到大蕭條的景況。不需要過度恐慌,但也要作好防範措施,保持資產配置的彈性、儘量不要把持股部位拉滿或許更重要。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對經濟衰退的定義為:「整個經濟中顯著的經濟活動的下降,持續時間超過幾個月,通常可見於實際GDP、實際所得、就業、工業生產和批發-零售業。」而在英國,國內生產毛額連續兩個季度下降即為經濟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