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護城河的關鍵

以基本面來選股,不只是要看財務報表,畢竟還是有些公司很擅於把財務報表粉飾得很漂亮。而且財報也是過去的資訊,並不保證將來,但財報還是很重要,因為它能幫助你進行篩選,一開始就把體質不佳、狀況不理想的公司先排除在外。檢視財報是第一步,接下來還要看公司未來的發展潛力,也就是產業前景。公司的產業有前景,再來就要看公司有沒有「護城河」,除了產業最好有很高的進入門檻,公司也最好具備一定且競爭對手難以超越的競爭優勢。

以基本面投資,最重要的是判斷該公司是否真有價值,來讓我們長期投資。按照合理價格,買入優質的公司,就可以讓這些公司替我們長期賺錢,實現複利的威力。長期投資要看股票低於估計合理價值的程度,也要看公司「護城河」的大小。

「護城河」(economic moat)是華倫.巴菲特所提倡的,是公司進入產業的門檻、獨特技術,以及其他的競爭優勢,是項長期而持續的優勢。能夠對公司產生保障,也可防範同業競爭追趕,就像護城河保障城堡。「護城河」可協助企業能夠更長期賺取利潤,對於投資人來說,擁有「護城河」的公司也更有價值。


「護城河」一般有些什麼?

  • 無形資產:商標權、專利權、法定許可權、獨特創新技術等。
  • 轉換成本:客戶轉移去光顧競爭對手時所要付出的成本,轉換成本愈高愈麻煩,或是客戶有很強忠誠度或黏著度,都會為公司帶來加分。
  • 網絡效應:產品或服務的價值能夠隨客戶數量增加而增加,就像賣出一台手機後,還能繼續通過售後服務、App store、其他訂閱服務繼續賺錢,賣一台手機不僅僅是一台手機而已,也會有助擴散持續營利的網絡。
  • 成本優勢:能夠比競爭者以更低的成本產出,對公司來說當然是好事。像晶圓代工5奈米製程,比競爭對手走得更前,在量產後短時間就能完成攤提,之後就算對手的生產進度趕上,也因成本已降低,大可降低售價削弱競爭者的競爭力。

長期投資的方法

按華倫.巴菲特所提倡的投資方法,簡言之有三個步驟:

  1. 尋找能夠長期獲利高於平均水平的公司。
  2. 等待這些公司的股價低於其內在價值,然後買進。
  3. 持續持有股票(抱牢),直到相關企業的營運狀況轉差,股票價值高估,或是找到其他更好的替代投資為止。股票持有期間應該以「年」計算,不需要頻繁的交易。

我們要投資的是那些可以判斷競爭優勢的公司,具有長期的競爭優勢,就可以進一步評估它的內在價值,按華倫.巴菲特所提倡的方法,等待這些公司的股價低於其內在價值時買進。


競爭優勢

競爭優勢

想一想,這間公司是做什麼的呢?提供什麼樣的產品或服務?客戶是什麼人?公司的產品與服務是能否在市場上繼續生存的核心,產品的好壞、有沒有關鍵技術、是否貼合市場需要、是否能與競爭對手作出區隔等,都會影響產品與服務的成敗,也直接影響公司的成敗。

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 公司具備何種競爭優勢?
  2. 這項優勢是否夠強大或獨特,能讓公司的獲利處於高水平?
  3. 這項優勢可以持續至少10年讓公司長期維持高獲利嗎?
  4. 新的競爭者難以進入該市場進行競爭嗎?
  5. 競爭對手有可能在10年內趕上嗎?
  6. 公司有足夠大的「護城河」嗎?

有些公司能夠長期擁有競爭優勢,獲利很高,既能面對長期的激烈競爭,又可創造高資本報酬,因為這些公司具有「極大或者說永久的持續運作能力」。

例如創新能力特別強,新產品開發速度很快,令對手想追也難以追上。就像台積電(2330)擁有高階製程的領先技術,又有量產的優勢,還能比主要競爭對手更快完成攤提,把成本壓低並提高毛利,亦佔據著大面積的市場份額。


大者恆大

一般而言,寡頭壟斷(Oligopoly,又稱寡占)、雙占(Duopoly)、完全壟斷(monopoly,又稱獨占)的市場,由少數幾間甚至一間公司,控制整個市場的生產和銷售,使得其對產品價格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又因生產規模較大,容易達至規模經濟,使生產成本下降。通常更具有生存能力,也即具有抵禦風險的能力,造成大者恆大。

產業的進入門檻夠高,例如需要非常大的資本和掌握重要技術才能加入,就不會有很多競爭對手想要進入來瓜分市場。具有高門檻的產業也是公司的「護城河」,來避免競爭劇烈導致獲利減少而引發的一連串後果。

尋找具有「護城河」的公司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但需要你願意花時間去研究,「耐心是苦澀的樹,但它會長出甜美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