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新能源交通工具產業的機遇

《國泰電動車ETF(00893)與富邦未來車ETF(00895)有什麼差別?投資電動車該怎麼選?》一文中,有簡單介紹過電動車是個發展趨勢,但沒有深入探討電動車是否真的有龐大的商機,本文就會詳情分析電動車的趨勢機遇,以及是否具有投資價值。


各國銳意革新傳統汽車產業

美國總統拜登大張旗鼓,要推動在2030年的時候,讓國家新售的汽車及輕型卡車,電動車及混合動力車佔比要達50%。

許多國家也已經明訂禁售汽油柴油車的時間表,最快的是歐洲國家像是挪威、丹麥都是2025年,英國、日本皆為2030年,法國預期是2030至2040年。

已開發的國家大多都有了明確淘汰傳統燃油車的時間表,而開發中的國家,也有不少開始跟進。中國工信部也提出要研討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為了推動電動車的發展,本年(2021年)正式施行「雙積分」辦法驅使車廠減少生產燃油車,保守估計中國完全禁售燃油車會在2040年左右。

想了解「雙積分」是什麼,可點擊這裡參考。


大力推動新能源車發展的原因

1)節能減碳

傳統燃油車在可見未來即將停產,電動車是否真的比較環保,其實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果產電的方式不環保,從發電、電網傳輸、電池傳取等過程,中間還會有能源消耗,說不定實際上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傳統燃油車還多。

不過即使假設產電的方式還是用傳統的燃煤發電也好,電動車或多或少也可以間接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原因在於發電廠在啟動後,發電功率幾乎不可調整,為了滿足白天或者冬夏的峰值用電需求,發電廠的發電功率需要以峰值來設計,不然遇到發電高峰電力不足就要輪流停電降低用電壓力。

以高峰滿載的電力需求來發電,在電力需求低的時段,電就浪費了。在台灣,像是晚上用電需求較低的時候,通常是把多餘的電能拿來蓄水,把水用電先抽起來,也就是作儲能之用。抽蓄水力是應對臨時缺電的大幫手,量不多,但在尖峰時段用電吃緊時有即時救援能力。這也是為什麼台灣今年(2021年)踏入初夏,用電開始增加,發電廠歲修或故障時,但碰著缺水問題,竟也會引發缺電的原因。

而電動車理論上也是白天使用為主,可以利用夜間用電需求較低的時段來進行充電,讓發電廠的負荷變得平均一些,間接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當然,通過再生能源或潔淨能源來發電,減少燃煤或用核能的比例,會是更直接地推動環保。

各國主力推動電動車,或者說是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發展,除了要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符合碳排放的目標,緩解大城市群的熱島效應,也減少因不符合各國共識的碳排放標準而被排擠或懲罰,例如被罰增收關稅。簡單來說就是在國際共識上不要掉隊,掉隊就可能會被他國排擠。


2)降低對石油的依賴

石油目前仍可以說是國家的生命線,石油禁運是很多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慣用的手段。在蒸汽機發明、生產及應用後,從1760年代興起了工業革命,人類社會踏入了機器時代。從這時開始,工業生產到交通運輸,幾乎全都需要用到石油。沒有石油,現代軍事裝備飛機、坦克和軍艦都會淪為大型擺設,不只工業生產,連軍事領域都會受到嚴重影響。各國都想方設法挖出石油,或是從國外進口和儲備石油。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也與石油有關,當時世界主要石油產量掌握在美國、英國和蘇聯的手中,而英、法、美實施石油禁運,便逼反了德國、日本和義大利,對二戰造成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很多國家希望借助新能源車的發展,調整能源結構,降低對石油的依賴。對非產油國家來說,更是降低對產油國的依賴。以中國為例,中國的能源結構是產煤多,天燃氣少,石油更少,石油進口量已經超過五成,而且進口的石油中九成以上是經由南海運輸,一旦南海局勢不穩,就算不對國家能源造成危機,如果油價上漲也會加重民眾負擔,甚至有可能引起民心不穩,這絕對是政府不樂意看到的情況。


3)爭奪話語權

此外,各國也想在新能源車這一塊大餅中爭取領導地位,爭奪話語權。

情況就像現時全世界都在推動5G產業,無線接取網路(Open RAN)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從前的專用設備和標準都掌握在少數的國家或大企業手中,要使用這些遠端射頻也好,基頻單元也好,都受制於掌握了專利和標準的大企業,只能跟同一家廠商購買。而現在要推動系統規格一致化,從專用設備轉成開放設備引入競爭。即便原本是專用設備巨頭的Nokia,都抵擋不了這種趨勢,所以選擇加入這個浪潮,希望作為領導者的角色,開放它自己的通訊協定讓他人跟隨,保持自己在行業的優勢。

作為先行者和領導者,有更大影響力去以自己的標準制定為通用標準。不僅僅有龐大專利費的誘因,更是戰略性的一步,與降低對石油的依賴一樣,減少自己國家受制於他國的可能


4)帶動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汽車產業,或是說移動運輸產業,包括當中科技發展,是單價與銷量都很高的民生工業。預估到2030年,全球電動車產業投資額能達2.5兆美元,產值達到1.3兆美元。

像ARK在本年初就預測電動車的銷量將從2020年的220萬輛大幅增長約20倍,在2025年達到4000萬輛。而在售價上,電動車的價格將接近於燃油車。

上中下游的產業發展都是很大的餅,能拉升就業率,穩定國家經濟,也穩定民心。美國製造業衰落,要美國再次偉大,振興汽車工業是重要的一環,這也是為什麼拜登當上總統之後,那麼多產業之中會挑中電動車作為重點發展產業的原因。


自動駕駛普及的危與機

自動駕駛像ARK在本年(2021年)初就預測電動車的銷量將從2020年的220萬輛大幅增長約20倍,在2025年達到4000萬輛。而在售價上,電動車的價格將接近於燃油車。

SAE(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將自動駕駛等級區分為0至5級,其中0至2級需要人類監控駕駛環境,而3至5級則交由系統監控。等級0為無自動化、等級1為駕駛輔助、等級2是部分自動、等級3是有條件自動、等級4是高度自動、等級5是完全自動。
依目前的發展情況來說,各國要達到最高的等級5,也許不用十年。

有人可能會問:「自動駕駛普及,人們會不會就不買車了啊?到時候不就會打擊車業?」

自動駕駛普及會不會打擊車業存在很多未知數,但可以確定的是會打擊司機的生計,因為有自動駕駛就不再需要司機。

對一些人來說,車可能只是移動的工具,作為高單價的耐用消費品,自動駕駛普及的確有可能會從他們的消費清單中剔除

因為滿大街的自動駕駛交通工具,無人駕駛計程車因不需要司機而可大幅降低成本與里程售價,人們可以更簡單地透過網絡設定,就能享受點到點的運輸。或是使共享經濟,尤其運輸來得更普及,未來的新能源交通工具,當中很多的產量可能會變成公用的出租品。

ARK也預測Robotaxi在美國的成本,會比人工司機計程車減少接近九成。更估計到2030年,自動駕駛計程車平台每年將會產生超過1萬億美元的利潤,自動駕駛計程車將主導城市交通

人們對新能源的交通工具,包括電動車的擁有量確實很有機會下跌,但至少在共享經濟的部分,還是會需求,只是需求會在普及之後慢慢趨向平緩。畢竟是不是新能源的車,說到底還是會有景氣循環。

但對另一些人來說,無論有沒有自動駕駛,就是喜歡開車,開車不只是點到點的運輸而已,而是追求一種「爽感」或是單純就是喜歡開車。
這些喜歡開車的人,就算有了自動駕駛,也還是會喜歡自己開車,這些人還是會買車,還是會傾向擁有車的。

我認為,在個人消費品上,未來的移動運輸,包括車也好,市場會變得更為分眾。一些高端、奢侈的汽車品牌,有著明顯的市場劃分區隔,買它們的產品不只是運輸和移動的需求,更多的是彰顯自己的身價與品味。

只有移動和運輸需要的人可能傾向不買車,喜歡開車的人不見得都是有錢人,如果只是想要追求開車,也許會挑便宜的車款,而作為身份和品味象徵的車款,自動駕駛普及並不會成為它們銷售的阻礙。


總結

PayPal和Palantir的聯合創辦人,也是對沖基金Clarium Capital的總裁彼得.泰爾(Peter Andreas Thiel)提出過0到1和1到無限的理論,他認為世界上具有爆發力的企業通常都是從0到1,也就是完全捨棄所有傳統色彩的企業,像Tesla和SpaceX都屬於這種。而1到無限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階段,承受風險較小,但變化也比較慢。像豐田汽車,就是要從傳統燃油車變成油電混合車,再轉型到電動車。

0到1是整個產業的大幅度變革,需要更新穎的技術,當中可能會有強力的爆發潛力,但也有發展不順利的風險,未來有著不確定性。而其實很多新能源交通工具或新時代移動運輸裡頭的公司,是屬於新創的企業或科技,不保證百分百成功,但有著光明未來的願景,除了耐心等待收成,也要有一點點膽識,去冒不確定性的風險

綜合上述發展電動車或新能源交通工具產業的原因,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整個產業都是各國勢在必行的推動目標,的確處處存在機遇。個人認為這趨勢上的公司,很多都是值得投資的,但不應該只聚焦在「車」的身上,目光要放在全局的發展,看的是新能源交通工具,或說是新時代移動運輸。

因為不只是「車」,更不只是「電動車」,而是所有有可能替代傳統交通工具的項目。而除了人的點到點移動,貨物運輸、空中運輸,甚至無人機運輸,這當中的硬體與軟體的科技與製造,都有著機遇。這是長期的發展趨勢,至少這十年間都會是各國發展的重頭戲,投資這些項目,有好些新創的企業或科技,還需要耐心與膽識期待它們成長。

這個產業有它的價值,也有它的潛力,否則不會被許多專業投資人追捧。如果你也看好這個產業,有耐心也願意冒險,的確是可以考慮投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