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投資個股有機會得到比大盤更好的表現,相對也會比一籃子的股票來說有較高的風險。ETF投資的是一籃子的股票,被動型也好、主動型也好,也至少分散了部分風險。當然,分散風險的程度還是要看該檔ETF的持股取向來判斷。
就算沒有時間或是並非投資高手,都可以以較低的風險,透過投資被動型的ETF來獲得與指數(大盤)相約的回報。
ETF 優點
1) 易於管理
要自組一套投資組合,可能不是太過困難。但要經常檢視投資組合裡的個股是否依然值得繼續持有,就是很費心思、時間的事。而ETF的好處是讓沒有時間或非投資高手的人,都能透過付出較低的管理費用後,獲得由專家管理的投資組合所得到的報酬。花一點錢就有專人替你追蹤市場或指數,並且定時汰弱留強。
2) 交易方便
ETF和ETN(有到期日之有價證券)雖然名字很像,但ETF的交易方式就像股票,投資者只要有證券帳戶就可在交易時段內進行買賣,交易的規則與股票一樣,並不需要像ETN跟發行券商進行申購那麼麻煩。
3) 費用低廉
ETF在台灣來說,交易稅只要千分之一,比股票的千分之三還要低。被動型ETF的投資策略是以追蹤指數為主,也不會頻繁地進行買賣,交易成本也會較低。但無論是被動型ETF還是主動型ETF,一般的總管理費都會比ETN或一些信託基金、共同基金低廉。
4) 分散風險
由於ETF是投資一籃子的股票,比較不受個別公司而影響績效,能降低個股股價波動帶來的影響,也可減少整體的波動性。單一個股成功或失敗,雖然對ETF有影響,但未必會導向整檔ETF的成敗。風險的分散程度還是要依據投資的成分股數量、權重、產業、地區而定。通常含有較多成分股,權重較平均,而且產業面覆蓋較廣,又涵蓋多個地區的ETF,風險分散的效果會更好。
5) 涵蓋範圍多樣
ETF追蹤的指數涵蓋範圍相當廣泛,不同國家、市場、產業、商品都有,且有許多家發行公司讓供投資者選擇。無論你想要投資的是股票、債券、不動產、黃金……還是想投資美國市場、新興國家、亞太地區,ETF的選擇皆應有盡有。
6) 資訊透明
被動型ETF追蹤的指數、投資組合成分股、總費用率等資訊都是公開的,隨時隨地都可以瀏覽相關網站查詢資訊。另一方面,被動型ETF的淨值也可以在證交所或有關官網查詢到相關資訊,資訊非常公開。主動型ETF相動來說資訊會相對不那麼透明和滯後,可能只會每月公佈一次持股,但也有像ARK旗下的主動型ETF每日公佈持股的情況。
7) 投資門檻較低
小資族也能透過ETF來間接持有一些高價股,並獲得相對比例的報酬。例如想投資台積電和聯發科,一張股票就六十萬台幣以上,要是聯發科成為千金股還可能直接上百萬元。如看好它們又不想購買零股,就可以考慮含台積電和聯發科且比重較高的ETF。
8) 永遠是最符合條件的投資組合
不同的ETF都有不同的成分股篩選機制,並會定期檢視、新加入和剔除成分股。能夠確保最吻合條件的投資標的才會被納進投資組合中,以達至最佳配置。只要某檔個股不符合該檔ETF的條件,就會被淘汰剔除,換入其他符合資格的標的。理論上,留在成分股的標的會永遠最符合該檔ETF所設定的條件。
ETF 缺點
1) 不適合頻繁交易
ETF較適合長線投資者投資,尤其是大多ETF其實都在避免股價有大幅度的波動。事實上,ETF最初的原意是用低成本來進行被動投資,以獲得貼近大盤的報酬。
2) 拖累績效
由於ETF包含了一籃子投資標的,單一個股雖未必會導向整檔ETF的成敗,但ETF中也會有績效佳和續效較差的標的(但還是合符ETF的篩選條件)。就像我們學生時期,有一科成績很優秀,但其他科目都只是勉強及格的話,平均分也很可能只是比及格好一點點,反之亦然。
3) 追蹤誤差
為了能盡力複製ETF所追蹤的指數走勢,以得到貼近的報酬,過程中會產生手續費、交易稅、管理費用等。而且也有機會因交易的時間差,或其他市場因素,使指數與ETF的報酬產生差距,也就是「追蹤誤差」。一般來說,投資的ETF追蹤誤差愈小愈好,才不會被誤差吃掉報酬。
4) 匯率風險
國內ETF不會有匯率風險,但若是投資追蹤海外標的(股票、債券、商品等)的ETF,無論是以台幣計價還是外幣計價,都會有匯率風險,投資前需要了解匯率對該ETF的影響。
5) 流動性風險
如果該檔ETF的成交量不足,就會有買不到或賣不掉的流動性風險。有名氣的ETF因為名氣大交易量大,多半不會有這項風險。但若是冷門的ETF,每日的平均成交量可能不到一百張,就意味著流動性風險較大了。
有關本篇文章提及的ETN(有到期日之有價證券),我google到元大的網頁已經解釋得蠻清楚,所以就不另外寫文章說明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了解。
關鍵字:投資ETF, ETF優點, ETF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