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成長股的股價一直往上,雖然中間會有回檔,但很快又會漲起來。股價愈來愈貴,又一直在高檔,想入手又擔心會套牢有風險,但再不買也會怕股價持續向上就會開始買不起了。所以成長股一直往上跑的話,該買嗎?
什麼是成長股?
成長股通常是一些營收的成長速度,有望比市場平均水平更快的公司。而且是能夠達到長期獲利成長,即使經過景氣循環仍有條件繼續創高。通常很注重科研,留有大量資金作為再投資以促進擴張成長。
部分成長股看起來也許會很貴,普遍來說本益比也會偏高。然而,如果公司能夠繼續快速成長,股價若持續推升,現在看起來很貴的股價也可能是很便宜。
該公司是否有成長潛力,可以公司自己現在與歷史的資料作比較,用作確認是否有成長的趨勢。指標如下:
每股淨值
每股盈餘
營收成長率,例如:年增率(YoY)、季增率(QoQ)
本益成長比(PEG ) = 本益比 / 稅後淨利成長率(盈餘成長率)
股東權益成長率 = (本期股東權益-前期股東權益) / 前期股東權益
每股淨值成長率 = (本期每股淨值-前期每股淨值)/ 前期每股淨值
稅後淨利成長率 = (本期稅後利潤-前期稅後利潤)/ 前期稅後利潤
成長股的股價為什麼會愈來愈高?
成長股的銷售額和利潤額持續增長,而且具有強勁的生產力,隨著公司的成長和發展,股價愈墊愈高是很合理的。投資人願意花愈來愈高的價格去買進這間公司的股票,是因為它愈來愈有價值,因為它的獲利每年不斷上升,才使得股價被推升。
換句話說,投資者是因為看上了該公司未來的發展潛力,覺得就算現在用稍高的價錢認購,將來公司的成長也會回饋他更高的收益。
另一方面,也會有股價提前反應未來獲利而領先上漲。就是雖然現在可能只賺10元,但投資者普遍認為它明年可以賺15元,股價就有可能先漲到接近15元的程度。也因此,普遍成長股的本益比也會偏高。
怎樣看出成長股是愈來愈有價值?
因為這些公司幾乎每年都在賺錢,而且愈賺愈多,留存的資金也會建廠房、買機械或土地等,通常作擴產之用,也有部分是用作投資。長年月累,淨值就會明顯上升,也會變得愈來愈有價值。所以這些股價每年被獲利推升的公司,淨值都是不斷的成長的。
例如:
崇越(5434):2010年第三季度淨值27.19元,2020年第三季度淨值54.45元。
中租KY(5871):2013年第三季度淨值26.66元,2020年第三季度淨值59.03元。
環球晶(6488):2015年第三季度淨值44.59元,2020年第三季度淨值99.01元。
宏捷科(8086):2012年第三季度淨值13.79元,2020年第三季度淨值38.15元。
日友(8341):2014年第三季度淨值13.75元,2020年第三季度淨值25.49元。
怎麼看成長股會否已經漲太多?
大師級的投資專家彼得林區(Peter Lynch),就很喜歡使用一個指標——本益成長比(PEG ),用來估算成長股的股價到底是便宜還是昂貴。
當公司快速成長時,公司的股價和本益比都會上升,若使用本益比會容易錯失買入好股票的時機。由於本益比並沒有考量到公司的未來成長潛力,而PEG可謂是本益比的升級版,把公司未來獲利成長的因素也納入考量,因此以PEG來判斷成長股會否已經漲太多是更恰當的。
PEG > 1.2:股價被高估
PEG = 0.75至1.2:股價合理
PEG < 0.75時:股價低估
成長股並不像那些沒有獲利只有題材炒作的公司,對那些公司來說,與其說是本益比,其實是「本夢比」更會貼切,因為那些公司只有「夢想」在支撐股價。
如果你看好一間公司的未來發展,而它的PEG處於合理或低估的水平,且當年度的本益比為正數,EPS也是持續成長,就可以考慮購入了。當然,最好還是在股價低估時購入,風險會小一些。不過有些爆發性成長的公司未必有股價低估的時候,所以合理價入手也是可以接受。
萬一買了之後馬上跌怎麼辦?
多次強調資金配置與風險控管是十分重要,沒有誰能每次都買在波段的起漲段又賣在最高點,如果有誰能一買就漲,賣完就跌,大概早就是福布斯富豪榜裡的人了。
波段獲利大多是逢低佈局,慢慢加碼,長期持有,才能夠得到的。你問我所投資的股票有沒有短暫套牢過?一定有的啊,前一陣子大盤下殺,就趁機買了些我觀察了一段時間的股票,可能我界入的時間早了一點點,沒有買到最低點,但也買在相對的低點,還是短期套牢了一段時間。

這是很正常的事,只要作好資金配置與風險控管就不用擔心,因為投資的都是閒錢,不影響我的生活,而且剛開始買只是慢慢逢低一點一點地買,新的投資標的佔我投資組合的比例也不重,一檔有獲利的股票所賺到的錢,就完全抵銷這些短期套牢的帳面損失了。
買股票之前要先想好自己是要長期投資還是短期投資,該股票的屬性又是否適合你想要的投資方式。作好資金配置與風險控管,設好停損點,或是說設好某個你認定的出場條件,例如它已不再具備你當初購入它時的條件或優勢。你就不那麼容易追高殺低,更能抱住好股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