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價股VS銅板股

高價股指股價比較高,一般會是股票市場中的相對重要股票,可以反映股票市場的特點或趨勢。
而所謂的銅板股,也有人稱之為雞蛋水餃股,是與高價股相反的概念,指的是低價股,股價通常低於20元新台幣。
雖然好像很敷衍,但事實上,高價權和銅板股各有優劣,選擇投資哪一種都可以,沒有好不好,只有適合與否。

有些人會認為,高價股雖然一筆過的成本很高,但勝在體質好、較穩定、風險低,買了也能睡得心安。然而也會有些人正是因為高價股單價高,買了之後反而會因其占自己投資部位太多而輾轉難眠。所以是否能買了安心,很大程度還是要看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因為高價股單價高,很多時候都是法人在操作,相對來說「籌碼」較集中,穩定性就高,加上一般而言體質都較佳,很自然會推論出風險也低

但如果在台股投資了好幾年的朋友,也許還記得宏達電(2498)血淋淋的案例,股價由2010年徘徊在三百幾塊,急速成長至2011年的1300元,但它的神話也很快就破滅,現時只能在28元左右的價位掙扎著。

高價股通常都有著高EPS(每股純益)和高獲利和成長中的特性,但高價股拉回,有時候反而更令人害怕
投資現買銅板股最壞的情況,大不了就是投資的金額全賠出去,但因為股價低,投資額也低,受傷也不會太嚴重。相反,要是高價股的股價像宏達電這樣坐大怒神,受傷之重大概是心臟稍微小顆一點都會受不了。

另一方面,高價股通常也由於股本較大而相低難以拉抬股價,所以股價會大漲的機率亦會較低。
不過市場永遠有例外,被稱為「護國神山」的台積電(2330)股價就從2015年的一百出頭,到現在突破400元,並持續往上攻堅。
所以,不見得是高價股就會「太重拉不動」,只要市場上的法人、散戶有集體共識,股價還是能飆起來的。


有些人認為銅板股才是風險較低,是源自「容易控制」。進出場都比較簡單,且由於付出的資本小,即便股價下跌,投資人也不用承受一下子股價跌太多的風險
目前的台股市場流行銅板股,除了散戶,也有法人追買。由於股本較低,在法人也追買的情況下,會比較容易看到銅板股「飆升」起來
銅板股不見得就是低價值,部分銅板股的股價的確更有可能被低估。便宜的股票只要選對了,幾年間從幾塊升到幾十塊,升幅超過十倍的都有可能,所以的確可以以小搏大。

但銅板股值不值得投資,最終還是要檢視該公司的本業到底有沒有成長性,而它的體質又是否足夠支撐它的成長

高價股往往都是體質好的績優生,相反,銅板股之所以會低價,當然有它不及高價股的地方。可能是公司體質不夠穩健、可能是競爭力不足、可能是成長性和未來性不夠,或是只跟著景氣循環在走等等
要是選錯了股票,它的股價絕對可以比你入手時更便宜,甚至「跌跌不休」,把你越套越深。指望體質不佳的公司股價能翻漲,除非有很大的轉折,否則都極具難度。要知道鹹魚翻身後也是鹹魚,得鯉躍龍門的翻身才有意思。
短線可以投資銅板股作波段的操作,但能不能作中線甚至長期投資,就要再三檢視該公司是否適合。利用財務安全指標選股,或許對本身就是績優的高價股沒有太大幫助,但對銅板股來說非常有效


資產配置很重要,重要在如何分散風險。有些人會說,買銅板股才適合小資族分散風險,因為高價股買一檔就沒錢剩了。
不過這個觀念在台股開放盤中零股買賣後,似乎就顯得過時了。(美股更沒有這個問題,因為美股是一股一股買的。)
我們都知道把雞蛋放在同個籃子太危險,但不必因此一面倒買銅板股,也可以以零股購入高價股作投資

無論投資什麼股票,也需要了解該公司的業務和性質。小資族能投資的錢不多,就更應該認真研究,投資前先了解你要買的股票到底是什麼,才能將虧損的可能降到最低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