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因為有風險,才有機會給予報酬,敢承擔相對的風險,才有資格獲得相對的報酬。人們往往容易忽略高回報的背後是高風險且低勝率,有些人買賣股票更似是賭博的行為,盲目炒作根本沒賺錢的公司股票,連續虧蝕不發股息,但因為新聞或某些意見領袖說它好或是有題材(消息面),單憑所謂利多就進場,真的很像賭博,好聽一點叫投機。
買賣股票可以是理性的投資,端看你在作出買賣決定時有沒有充分理解你的投資標的,以及是否理解為什麼要買賣這檔股票,買賣它又有什麼風險。
如果有一間公司十分穩健,穩健到不會倒閉,平均每年EPS都賺2元,股價長年維持10元上下,就算一年配發現金股利1元,持續抱個十年,排除利息與手續費計算,已經幾乎是無成本的生財工具了。
當然,這種標的很少,配息5%左右的會比較容易找到,那年期就要相對拉長。再者,得要穩健到不會倒閉,在台股裡真的比較難找,美股倒是多一些。要找出這樣的公司不容易,但還是能找得到的。
巴菲特是首屈一指的投資家,他的聰明智慧無疑是他成功的其中一個原因,但另外一個原因是他明白投資績優企業,並且長期持有股票的重要性。
他在資金尚不充裕時最遵循就是價值投資,買進符合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即股價低於內在價值的股票,同時在報酬與風險的特性上,符合既定標準。另外也有套利交易和買進大量部位進得控制權,不過這兩項對我們小投資者來說很難做到,但價值投資倒是我們可以學習且較容易實行的。
價值投資強調要找到長遠能穩定獲利的公司,並且公司能持續成長,看重公司的基本面。有些人會覺得,看基本面很難賺大錢,只領息要累積財富很慢。但這其實也視乎投資人能不能真的找到「被掩蓋的金子」,是金子總會發亮,但在還沒亮相之前,它很可能被埋沒在一堆消息面炒作的股票之中,仍在靜待它出場發光的時刻。
如果眼光夠好,真的投資到這類型的公司,那長期的報酬將會十分可觀。你買進時,股價還在低檔,當公司成長時,股價和股利股息皆隨公司獲利成長而增加,若把每年得到的現金流報酬再次投入,累積的「成長」加上複利效應,真的不可小覤。有些人會寄望股票翻個好幾倍,這是有可能的,但還是要挑公司。台積電能翻幾倍到目前500左右的股價,但千元股再要翻幾倍,就真的很有難度了。
除了目前股價低於內在價值,要挑選穩健成長,股價又有機會噴發的,還有一定條件。但先聲明,這不是百分百成功的必賺公式,要完全符合這些條件也不容易,可是它的確是相對能讓你安心長期抱住好股票同時,股價有很大機會會噴發往上的公司。
1)公司需具有一定規模
不一定要上市公司,上櫃公司也可以,但最好佔權重較多的,產業的龍頭公司為佳。如果是逐產業全球前幾大的公司,意味它有一定的市場佔有率及市值規模,甚至有議價能力。通常這些公司部分會有寬闊的產業護城河,也就是他人要界入該產業有頗高的門檻,公司比較難以被取代。若股價起漲,會加速噴發。
2)產業具有未來
產業需有一定題材性,但不能只是空口喊有題材,而是有實際數據、政策等支持,有明確可預見的未來。除了媒體曝光度高可吸引投資人,也因產業前瞻性可期待日後的營收成長。
例如現今科技日漸進步,可預期未來發展更著眼於人工智慧(AI),半導體與AI方面深耕且得到一定市佔,甚至話事權的公司,都比較容易獲得投資人的青睞。
3)成功的轉型
有些公司曾經可能有虧蝕情況,但幾經辛苦轉型成功,獲利重新走回正軌且變得穩健,會是股價有望噴發的公司。
當然,一開始就成功不用轉型也很好,這種公司也會得到法人和專業投資者青睞,但股價通常都比較牛皮,它會穩穩地上漲,但要噴發有一定難度。相反,原本可能不被看好,直到經過重重試煉變得強大,更會得到市場的肯定。
舉個例子,要是美國隊長一開始就很無敵、滿身肌肉又強大、隨便打隨便贏,那還會有後來因為瘦弱又想要從軍、願意當實驗品被改造,才真的變成改寫歷史的英雄這段故事嗎?一開始就強大到不行毫無缺點的主角也沒什麼觀眾愛看對吧?經歷苦楚再得到回報的故事才更動人。
其實股市也是一樣,畢竟投資者都是人,法人的買賣決定也是由人來操作,所以投資考眼光、考耐心,也考驗人性。
有數據,實際營收、毛利率提升等作支撐的,而不是空口喊成功的,有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成績單,且能持續看好,外資、法人、專業投資者也買單,這才算真正成功轉型。
4)子公司及轉投資事業持續成長
沒有子公司或轉投資的事業,可能代表公司的規模還不夠大,並不合乎條件一。可能有些朋友會覺得沒有也還好,但千萬不能是子公司或轉投資事業反倒拖累母公司。公司本業不能是虧損的,子公司及轉投資事業也需要能夠持續賺錢並且成長。
要符合這個條件很不容易,因為實際上我們常看到的,多半是公司本業很好,但旗下子公司或轉投資事業業績差強人意;或是本業很差並不賺錢,可是反過來轉投資事業很會賺。這些公司通常不太會吸引大型投資機構青睞,也就缺少股價噴發的可能。
5)成功的併購
有企圖心的公司,會令法人和投資者更有信心,也更能展望未來有成長性。但要留意,併購成功並不單指完成整個併購程序,而是實際上併購真的有助於公司發展和獲利,並得到市場的認可與肯定。
併購指的是合併與收購,主要目的是改善公司的財務表現,例如達到規模經濟、協同效應、多樣化、增加市場佔有率和營業額等等,也有是為了獲得關鍵技術或土地發展而併購的。
上述說的規模經濟、協同效應等是經濟學相關,如果大家有興趣,之後會另寫文章說明。
合併是兩個公司一起同意合成一個公司,例子有航太與國防的巨頭——雷神技術公司(Raytheon Technoloiges),便是由聯合技術公司與雷神公司於本年(2020年)正式完成合併。
收購例指一間公司收購另一間公司,並以新東主自居,原則上被收購的公司「不再存在」,但亦有很多公司在收購之後決定保留被收購公司的原名稱及架構不作更動。
併購是項有機會獲得高回報的投資,但如同我在最初所言,這意味著高風險,很考驗公司決策人的眼光與手段。
失敗而有名的併購案:1979年,和記黃埔惡意收購,企圖控制長江實業,當時的長江實業主席李嘉誠不但保住了公司,更因為和記黃埔為了進行收購行動的過度借貸,反而被長江集團反收購。我從小就以為和黃本來就是長實的子公司,長大後才發現原來以前有過這麼一回事。
而除了惡意收購有很大的失敗風險,就算雙方合意的併購,也可能因法務或政治問題而失敗,例如2019年歐洲聯盟委員會便否決了德國西門子鐵路系統(Siemens AG),和法國阿爾斯通(Alstom SA)的鐵路交通業務合併案,理由是這將在歐洲市場形成幾近壟斷,扼殺公平競爭。
另一方面,就算完成了整個併購程序,也不等於真正的成功。如果所收購或合併的公司在財務上有很大的問題或屬於衰落的產業,而收購方或新組成的公司無法扭轉這些問題,反而會對原公司帶來傷害,就不能算得上是成功的併購。
然而,成功的併購很大可能讓股價爆發性的往上噴發,潛在回報可以很大,所以併購項目的宣佈很多時都能夠吸引許多投資人的目光。在併購項目上,除了要留意該公司所要併購的標的,研究其可行性、收購價是否合理、對公司的正負面影響等等,還要看該公司的主理人是誰,過往有沒有相關的併購經驗。公司決策者主宰著公司的命運,一個好的主理人、決策者,會讓投資者更有信心併購會成功,對其帶領著的公司更有未來與成長性的展望。
上述五大條件要同時符合很不容易,如果只差一項條件不符合,也可斟酌考慮是否值得投資。有基本面再加上如果外在環境理想,例如走資金行情的大多頭、經濟景氣復甦或更佳,更有利於公司的股價噴發。當然,資金源源不絕流入股市的話,爛股也有機會飆起來,只是這邊探討的是長期投資的標的,好股票才能讓人安心長期持有。
關鍵字:價值投資, 基本面, 持續成長, 公司規模, 產業, 轉型, 子公司, 轉投資, 併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