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有一位聽眾來信問了一個問題,他問到,現在*挖礦還來得及嗎?值不值得投資加密貨幣?
為此,前一陣子我還真的用我在前年購入的入門電競筆記本電腦,勉勉強強地試挖了三天的礦,來實驗一下。或許親自體會一下操作的難易度,說出來會比單純紙上談兵有說服力?
*挖礦(Mining),是獲取加密貨幣的勘探方式的暱稱。 由於其工作原理與開採礦物十分相似,因而得名。 此外,進行挖礦工作的加密貨幣勘探者也被稱為礦工。
挖礦是什麼?
我無意在這裡很詳細地講解什麼是加密貨幣、什麼是區塊鏈,我會用最簡單的方法讓大家都容易理解。
每種幣都有它的時間以及數量,會由程式碼執行發行,並給予參與「計算」的人相關加密貨幣作獎勵(但原則上不是所有參與的人都能得到)。
在實務上,我們可以理解挖礦的行為就好像是拼拼圖。你可以像想所謂區塊鏈就是很多不同的圖畫,這一塊是Spider-Man的圖像,另一塊是龍貓的圖像,隔壁在拼的可能是星夜的圖畫。每一幅圖都有很多細碎的拼圖要把它拼起來才真的成為圖畫,那區塊就是很多塊的拼圖。你幫助它拼出完整的拼圖,它就會給你一定的報酬作為獎勵你。
獨力挖礦就是自己一個在拼拼圖,但只有拼上最後一塊的人才能得到這個區塊的小費,也就是為什麼原則上並不是所有參與「計算」的人都能獲得獎勵的原因(最後一擊誰出招就最贏的概念,不是實際的論功行賞)。這才會有所謂的礦池出現,讓大家合力拼拼圖,也就是合力挖礦,只要礦池裡有人得到最後一塊,就可以按付出的算力分配獎勵的收益,增加大家能分到收益的可能。
挖礦提供算力為什麼就會產出加密貨幣?背後有很複雜的理論,這邊就先略過。反正不同幣要求的算力不一樣,像比特幣現在沒幾個家用玩家在挖的了,因為挖不過握有大量特殊晶片的礦場。現在顯示卡缺貨主要是因為以太幣,因為它是吃GPU(顯示卡)算力,像門羅幣就是吃CPU算力。
為什麼以前用低階配置都能挖,現在要更高階呢?
因為大多加密貨幣,每到一個設定的數量或時段都會產量減半,所以你要用算力更強的顯示卡或CPU去爭。
另外就是像以太幣,為什麼去年還能用4G的顯卡挖,現在不行呢?因為在挖的過程,會一直產出名為DAG的檔案,它對挖礦的過程很重要。
簡單來說,你可以理解為挖礦這個行為會在伺服器裡產生一些數據,而你必須有比那一大塊數據更大的記憶體才能夠計算出加密貨幣。而以太幣的DAG檔案在去年底其實就達到4G,所以4G的顯卡在今年就沒辦法使用。很多人推估6G的顯卡能夠堅持到2024年年初,但愈來愈多人加入挖以太幣,會不會加快進程不好說。所以今年其實應該有一堆4G的顯卡被礦工淘汰的,不然就是拿來挖所謂的小幣。
挖小幣可行嗎?
小幣就是相對於比特幣、以太幣等流動和發行量已經很大的加密貨幣來說,規模很小,價值也小的加密貨幣,例如馬斯克很喜歡的狗狗幣。像比特幣和以太幣都會有很大的波動風險,甚至很可能目前就是個大的泡沫,那可想而知幣值飆升,甚至飆到幾百倍的小幣來說,波動和風險就更高了。
比特幣和以太幣說是投資也可以接受,但小幣的話,比較是在投信仰,或是真的就賭它一把大小。風險真的不小,除了加密貨幣可能的泡沫爆破,還有各國政府的政策風險,心臟不夠大顆請不要參一腳。
挖礦很簡單嗎?
要挖比特幣不簡單,但其他都還好。我實驗了三天挖礦,因為比特幣是專業礦場挖的輪不到我,而以太幣顯卡要求高了,我的電競筆記本畢竟是兩年多前買的,也挖不動了,只是實驗性質不打算花錢,所以就大概試了一下小幣(其實也挖了一下XMR但CPU不強挖了一下就放棄了)。畢竟我也沒打算用這個來賺錢,就純粹體驗一下整個開虛擬錢包到真正挖礦的流程而已。
現在資訊真的很發達,輔助的工具有很多,甚至有專門用來挖礦的系統軟體。只是很簡單地用筆記本電腦,windows的系統,以現有配置所有原生設定都不變的情況下挖礦,其實也可以做得到。
個人感想是,難怪很多人都去挖礦,因為門檻真的不高,除非你要挖的是比特幣。從挖礦到礦池出金到我的虛擬錢包,整個過程其實都不複雜。因為我用的是安全性更高的離線錢包,也許之後要把小幣變現,要轉到浮動錢包或「加密貨幣交易所」變現時,真正出金為法定貨幣的過程會更複雜些。

就算是以太幣,其實方式都是類似的,要拼的其實是灑錢買設備,誰的顯卡算力強又低溫省電,或是你家電費就是特別便宜,你就有優勢。當然其中還是會有一些技巧和「眉角」,但對於稍微對電腦應用比較熟悉的人,要學習真的不難。
撇除我去研究加密貨幣的原理、各種幣的差異和各種幣的要求等等,在實務上,其實只是花了不到一小時,看了些教學影片、開了虛擬錢包、下載了要用的檔案,改寫一下,就已經在挖礦了。
現在挖礦可行嗎?
沒有可不可行的問題,只有對於你來說值不值得的問題。
愈來愈多人投入挖礦,一方面可以說有投入的人都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去維護幣值,也讓這些幣變得有人氣能夠帶動資金流入。
但另一方面,愈來愈多人投入,真的要從「挖」開始去分一杯羹,要不你就要和別人拼設備,要不你就要很有眼光找到真的會升值的小幣,從關注度還不太高、挖的人比較少也容易挖的時候,就進場卡位。
若是以現有設備去做,我覺得還可以,因為風險不大,你頂多就是虧了電費跟時間而已。但如果你是現在想要投入跟別人競爭,你要買新的設備,甚至因為缺貨而要用高價入手設備的話,就要再三思慮。
就算算過電費、設備等成本,再去推算什麼時候回本,都某程度假定了那一種加密貨幣在未來一段時間都可以維持在某個價格之上。
然而,萬一大崩盤呢?你要回本的時間攤長了,設備的維護費用、時間成本、幣值的價格波動等等的因素,在你回本之後才開始賺的錢有效率嗎?也是值得思考的。
像是挖以太幣來說,如果你買的是6G顯卡,可能只能用到2024年年初,你只剩大概三年時間回本和賺錢,成本效益可以嗎?而如果是挖小幣,挖個「信仰」或者賭它之後會漲,現在去挖可能只是能抵銷電費而已,甚至倒虧,你又是否願意為此付出實行?
當然,也許這個浪潮能持續很久,就算現在才開始你也可以在這個浪潮賺到不錯的回報。又或是你眼光真的很準確,讓你成功因為小幣升值而賺到可觀的報酬。
願意付出買設備的金錢和挖礦的時間與成本,去換取可能會很豐碩的報酬,沒有對錯。賺錢或虧錢,這些都是未知,也就是風險所在,是你在投入之前需要考慮的因素。
你可能忽略的以太幣資訊
除了上述提及的DAG檔案問題,還有兩項隱憂會讓你現在才開始買設備挖礦,很可能變得不划算或做白工。即使以太幣在未來一段時間價格可以維持甚至繼續上揚,這兩項隱憂都會大大減少你的潛在收益。
1)EIP 1559
「為了緩減網路壅塞問題,以太坊(Ethereum)改進提案 EIP 1559 嘗試引入全新的手續費市場機制。現行由礦工主導的最高出價規則將被顛覆,EIP 1559 將gas費用分為基礎費(base fee)和小費兩種,其中基礎費將被銷毀,小費才會給礦工。EIP 1559 將於今年7月『倫敦硬分叉』升級中啟用。」
簡單來說,你現在買設備來挖,到了7月可以得到的小費就會大大減少,還沒回本你的收益就會降低,回本期就需要攤得更長,花同樣的時間卻換來較少的獎賞。雖然EIP 1559很大可能有助穩定其價值持續走揚,早入場者有優勢,晚入場就吃虧。
2)ETH2.0
「ETH 2.0 會分多個 階段發佈,每個階段都將以不同的方式改進以太坊的功能和性能,行業內普遍認爲以太坊2.0將在五年左右完成。由原來『PoW』(Proof of Work),也就是工作量證明機,慢慢過渡至『PoS』(Proof of Stake),也就是權益證明機制。」
這樣的轉變會對「礦工」帶來什麼影響?PoS和PoW最大的差異是不依靠電腦算力作驗證,當PoS取代了PoW,也就是你用設備來挖將會變得沒用,因為不靠電腦算力根本無礦可挖。PoS是透過質押加密貨幣的數量作為驗證,也就是說只有將自己的加密貨幣質押在智能合約的節點中,質押的幣或節點成功驗證交易時,才會獲得獎勵。
雖然這樣改革不需要投資硬體,不怎麼消耗電力,較現在更不講求網路速度,也能提升驗證效率,但也只有投資以太幣,並將這些以太幣拿來質押才有收益,流動性降低之餘,你的成本也很可能變得高。若你現在才來買設備挖礦,可以挖的年期可能比你想像中更短,當真的升級成2.0後,礦工們只能放棄挖以太幣,可能乾脆不再挖或轉挖別的加密貨幣,大概會有好些二手設備流出市場,到時候你的設備要賣也可能變得不值錢。
投資加密貨幣的風險
投資加密貨幣的最大風險是無上下限的漲跌幅、無有效監管機構能夠監督和設置緩衝機制、無實質上的基本面可言,加上廿四小時都在交易運作,在你睡覺時可能有天翻地覆的改變,波動和風險都很大,可以一夜之間翻幾倍,也可以一夕之間跌到血本無歸。再者,各國政府的政策會改變,各國容許或禁止加密貨幣,或有任何相關法規制定,都令加密貨幣充滿不確定性。所以就算投資,也奉勸不要開槓桿,因為風險未必是你所能承受的。
相信在股市打滾過一段時間的朋友應該都聽過均值回歸?其實就是市場終將走向平衡,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已,加密貨幣也是如此。
誰也不知道加密貨幣的浪潮能持續多久,所以誰也難說現在投入去挖礦值不值得,我也只能提出當中可能有的問題,讓你在做決定時有多點角度協助思考。
就個人而言,加密貨幣的風險和波動都較大,並不在我考慮投資的範圍,偶爾閒著挖一挖當挖個信仰、買張彩票倒也未嘗不可。
除非你本來就是相關行業或有相關技能的人,很熟知加密貨幣的市場脈動,或是很了解其原由知道哪種幣是大有可為,才比較適合挖礦或直接去買相關的加密貨幣。
投資的一大原則就是永遠不要買你不認識的標的,加密貨幣亦然。就算你真的比較熟悉,又很想投資加密貨幣,也最好等它回檔時再去買,逢低佈局會降低一些風險。
不想錯過加密貨幣浪潮又不想承受太大波動與風險?
若是不想錯過這個浪潮但又不想承受高風險的話,投資相關的股票也是可以考慮的選擇。相關類股可以是特殊晶片(ASIC)或礦機的生產商、顯示卡製造商、半導體產業等,投資相關的ETF能再降低一些風險。像是之前的文章有提及過的富邦科技和SMH,就是半導體相關的ETF。
也不妨考慮電子支付相關的股票或ETF,像是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應用軟體和服務等,例如ARKF、IPAY都是相關的ETF,可以留意一下相關的市場動態。因為電子支付已開始普及和有法規規限,相對來說未來能見度比較高,比較可預期和可控,風險相對較低。而且電子支付從平台軟體到線上線下的整合,以及相關服務與數據分析的「餅」其實很大,相信未來幾年甚至十年市場都不太會飽和,是可以期待的。
另一方面,隨著電子支付成為趨勢,和加密貨幣進入主流視野,資訊安全,簡稱資安也是很重要。前段時間新聞報導廣達被駭,洩露蘋果設計圖,其實就突顯了資安的重要性。
被駭無關痛癢的資料也就罷了,但如果是被直接駭走大量資金或重要資訊呢?客戶會否對公司失去信心而轉單呢?
個人層面上,如果一般市民被駭,損失金錢和個資怎麼辦呢?信用卡被盜刷時有聽聞,如果自己的虛擬錢包被盜,或是電子支付被駭又怎麼辦呢?
我認為資安會愈來愈受到重視,有興趣的話,相關的股票和ETF也可以留意一下,逢低分批佈局可能也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