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皮債骨」的特別股究竟是什麼?特別股有什麼優缺點?值得投資嗎?

什麼是特別股?

特別股(Preferred stock),在香港也稱為優先股優先是相對普通股而言的「優先」,例如公司資產清算時,索償的順序會排在債權之後,普通股之前。另外,股利(股息)分配順序也會比普通股優先,會按事前約定的股息率優先發放。

由於性質與債券相類似,所以有些人會形容特別股是「股皮債骨」。發行特別股通常也要由主要信用評級公司進行評級,但因特別股股利的分派並不像債券利息一樣有保證,而且索償權次於債券,所以特別股的評級一般較債券為低。然而個人認為,這種較低的評級,是相對於投資級的債券而言,其實很多發行特別股的公司都有不錯的基本面和財務狀況,比非投資級債券,也就是所謂的高收益債券aka垃圾債券好很多。


特別股的特徵

  1. 優先分派股利
  2. 公司清算時對公司資產優先受償
  3. 可轉換為普通股
  4. 可贖回
  5. 沒有表決權
  6. 更高的股利收益率

特別股的優點

  1. 保本
  2. 固定配息
  3. 股價波動低
  4. 股利收益較高
  5. 有可能賺到匯差收益

以在美國發行的特別股為例,特別股的發行面額都是25美元,大部分的特別股都會訂明「買回權」,通常會有「Non-call」五年的限制,即發行滿五年後,發行公司能隨時贖回有關特別股。由於發行公司的買回價需要等於發行價,不管當下股價是多少,也需要以25美元贖回。所以持有特別股直至到期為止的投資人不會有價差盈虧,也就是說特別股本身就具有保本的作用到期時能夠取回本金

買回權(Callable Right):到達某一時間或滿足某特訂條件後,發行公司可用發行面額每股25美元,或以普通股形式買回特別股。一般來說,買回的時間點是愈遠期愈好,投資者才能得到更長期的股息回報。

特別股大部分都採季配息,每季都有固定利率配息,雖然是股票不是債券,領的又是股息,但因與債券有同樣固定收益和本金到期贖回的特性,通常會被視作固定收益型工具

要留意的是,雖然特別股有固定發行價,但如果在次級市場交易,價格還是會浮動,不一定是25美元,要保本的話需要盡量避免高於25美元時買進。不過,雖然特別股也是「股」,即便美股沒有漲跌幅限制,但基於發行價和買回價都是25美元,股價太高會令配息報酬降低,投資者追價意願低,所以通常特別股的股價波幅會比普通股來得小

特別股的股利收益一般比投資等級債和十年期公債要高,通常僅次於高收益債,但高收益債就是非投資等級的垃圾債券,持有這些垃圾債券的風險很高,特別股的股利收益只是稍遜於高收益債,但風險要低得多了


特別股的缺點

  1. 無法配息的風險
  2. 利率風險
  3. 信用風險
  4. 匯率風險
  5. 流動性風險

雖然特別股會訂明固定配息,但若是公司當年沒有獲利,還是能夠不發放有關股利,這也是特別股與債券不一樣的地方。

不過正如我上述所說,發行特別股的公司,一般都是基本面和財務狀況不錯的公司,獲利和現金流通常都頗為穩定。即便信用評級會次於投資級債券,但多半信用評級也屬於投資級,違約風險相對較低。如果要投資單一公司的特別股,投資之前還是要謹慎一點,充分了解該公司的狀況。

與債券相似,特別股也會因為利率上升而導致股價下跌。另外,債券要是被調整等級會影響價格,同樣地特別股被調整等級也會影響股價

由於發行公司到期時會以25美元的發行價贖回,中間的升跌並不會影響最終的贖回價,本金原則上是沒有盈虧問題(在次級市場非發行價購入則另作別論)。

除了投資本地發行的特別股,只要是涉及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投資,通常都有不同貨幣兌換的問題,匯率的波動會產生匯兌的收益或損失。新台幣處於強勢時買入,持有至美元走向強勢能賺到匯差,但購買和售出的時間點反過來,也會造成匯差損失。

由於特別股的流動性一般都比普通股差,要在次級市場賺價差恐怕有出脫困難的風險,所以並不適合。所以要投資特別股的話,建議以長期投資領取回定收益的心態為主


結論

在後疫情時代,各國的經濟走向復甦,但供應鏈問題依然尚待解決,且因疫情期間很多國家都大量購債「放水」,市場資金過盛,卻也帶來通貨膨脹問題。美國很可能會在明年(2022年)下半年開始加息,美元的走勢將會長線看漲

在股市高檔又比較敏感,一些消息就能為股價帶來波動的時候,除了穩定地按紀律投資與大盤連動的指數化被動型ETF外,或許投資美國的特別股,也不失為一個穩定賺取現金流的好選擇。穩定地賺取股息,趁新台幣仍算強勢時買入,之後美元升值還能賺匯差。若以發行價買入持有到發行公司贖回的話,更不需要擔心股價掉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