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錢縮水了嗎?

什麼是量化寬鬆

「美國聯準會(Fed)已將調降基準利率到接近於零的水準,並大買公債、公司債,還對地方政府、中小企業與大企業提供緊急紓困;ECB已將存款利率由負0.4%降到負0.5%,鼓勵銀行加強放款;澳洲、紐西蘭及印度央行都師法日本銀行(央行),控管公債殖利率曲線;紐西蘭及加拿大央行首次購買公債,加拿大央行還買進公司債;南韓及瑞典央行開始買進公司債及商業票據」……

常常聽到上述的刺激經濟方案,聽起來好像跟我們距離很遠,與我們無關,但這完全跟我們息息相關,每個人都跳脫不了。
全球各大央行以超低利率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QE)等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由非常態變為常態,到底所謂的「寬鬆貨幣政策」如何刺激經濟復甦?又如何令到你的錢變得更不值錢呢?

相信有學過經濟學的朋友都知道寬鬆貨幣政策是怎麼一回事,把課本還給了教授老師也沒關係,這邊會再次說明。
(以下量化寬鬆的說明會比較複雜,沒興趣的朋友可以跳至〈什麼是通貨膨脹〉段落繼續閱讀。)

首先,我們要知道量化寬鬆並不是純粹的「印錢」,很多上電視節目的財經專家都把量化寬鬆講成「印錢」其實是不太正確的。國家沒有叫銀行多印鈔票,實際上,它只是「買入」公債、公司債,甚至股票,而且這種所謂的「買入」也不是拿錢來買的,只是一種憑據保證。
央行資產規模的增加,甚至可以是接近幾何級數的速度拉升。央行「資產」膨脹,是因為它持有了很多可收債,事實上並不是真的錢多了很多。


量化寬鬆不是單純的所謂「印錢」

不過為什麼會有「印錢」的說法呢?是因為央行這樣做,雖然沒真的大印錢,但卻讓銀行或金融機構等的債項被「買下」得到保證,或者使銀行在央行開設的結算戶口內的資金增加(增加成員銀行的儲備基金),為銀行體系注入新的流通性,讓它們可以繼續放貸給企業、國民,讓在外流通的資金變多,間接地產生「印錢」的效果。由於能提供更多的信貸資金、增加支出及就業,有助舒緩市場的資金壓力。

得到資金的企業除了能繼續維持公司營運,可以發薪水給員工,多出的錢也可以存進銀行或再投資。雖說量化寬鬆配合的低利率政策好像缺乏誘因讓人存款,但在經濟環境不明朗的情況下,人們儲蓄的意欲是會增加的,因為會害怕更壞的情況發生,會更傾向未雨綢繆先存錢以備不時之需。若再存進銀行的話,就有存款增加使借貸資金增加,人們手頭上的資金增加驅使他們增加消費,變成一個循環。這一招,可以算得上是「空手套白狼」的妙招啊。

但這個妙招也有壞處,當市面上的錢變多了,就很可能會引發通貨膨脹問題,尤其是資產價格通膨。最終會導致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貧富懸殊現象。

市面上的資金未必能流進實體企業或一般市民,最終可能更多會流向股票、債券、房屋等資產市場。因此,貨幣政策的確能幫助到部分企業的同時,可能一般民眾難以得到實際幫助。因為資產通常都掌握在富人手中,一般民眾有感的是實體經濟部分,此消彼長的情況下,便會把貧富之間的差距越拉越開,是社會的結構性問題。

從下表可以看到,左邊的是資產價格(例如最左第一根棒是標普500指示),右邊的是實體經濟價格(例如第一根綠色棒是美國名義GDP),自2009年三月以來,左邊的資產物價上漲,遠多於實體經濟壓低實際利率某程度也是降低量化寬鬆導致的貨幣貶值風險,正如之前所說的,流出的資金更多是會被存起來或是流向資產市場。只要貨幣乘數仍低於1,不會太過刺激通貨膨脹,所以各國衡量過才會持續擴張央行資產負債表,繼續執行這類寬鬆貨幣政策的。

不過看到這裡,你也許會問,「這好像只是股票、房子那些漲了,要是我不買股票、不買房子,不就沒差嗎?」
其實房價也是與民生相關,不過就算撇除了,其實還是有差的。雖然量化寬鬆實際「多出的錢」比它所說的少很多很多,但還是有資金溢出的。單看生活物價指數來說,還是會因為超低利率和量化寬鬆而通貨膨脹,不過是緩緩漲。就像上表右邊的實體經濟價格,還是有漲的,但是漲得不明顯。而這個漲幅其實是「健康的」,但終究是有通貨膨脹,依然會侵蝕我們手中的錢的價值。


什麼是通貨膨脹(Inflation)?

我們手中握有的財富並不多,為了讓我們的錢不會變得不值錢,至少要做到保本的效果。像是美國有意把通貨膨脹壓在2%左右,假設每年2%通貨膨脹,也就是你的貨幣的購買力每年縮水2%。那麼我們至少要做到把我們的錢增值2%,才能抵抗通貨膨脹。

你會說2%很少,100塊的話每年才2塊,錯!不只是2塊。簡單來說,十年之後,所謂的2%經過複利效應會滾成12%。100元增加12元,10000元增加1200元,100000元就是增加12000元,別以為很少,其實積少成多還是很可觀的。
這是複利效應的威力,也是為什麼越早懂得理財投資越好。讓你的財富透過複利累積,總比只有你的支出是複利加大的好吧?

看上圖就知道,台灣的物價,乃至世界各地的物價,其實大多都是按年往上升的趨勢,也就是東西變得越來越貴,你的錢越來越不值錢
台灣的通貨膨脹其實算很健康,通常要經濟好才會通脹,但政府也有遏制通脹程度,讓人們生活不那麼受到影響。
畢竟反過來的通縮是意味經濟差,人們不願意消費,貨幣流通數量減少,物價降低,繼而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與經濟衰退,所以適量通膨是比通縮來得要好。
但惡性通膨就不要得了,惡性通膨在一些極度動盪的國家很容易發生,例如辛巴威就曾經因為政治動盪導致嚴重的惡性通膨,2001年的時候,100辛巴威幣可以兌換1美元。十年不到,2009年10的31次方的新辛巴威幣才能兌換到1美元。曾經還發行過100兆元面額的紙鈔,但100兆元的辛巴威幣卻只能買進半條麵包。價值100兆的半條麵包啊……


通貨膨脹對你有何影響?

如果你都是持有一堆現金,或是只把錢放在銀行定存甚至活存裡頭,得到的利息小於通貨膨脹率的話,你就是通貨膨脹的受災戶
現金沒有任何利息回報,定存和活存的回報都低於物價上升的速度,就無法抵禦通貨膨脹。
簡言之,你持有的現金和存款越多,你受到通貨膨脹的負面影響就越大
因為你存的這些錢,隨著年月過去,購買力越來越低,本以為存到一千萬好退休,結果等30、40年後真退休時才發現,這一千萬的購買力可能已縮水了一半,連退休生活都可能成為問題。

而如果你手上有資產,例如房屋、股票、黃金等等,在通貨膨脹下就較能保持價值,甚至資產增值,就像之前那張對照棒型圖那樣。
更甚的是,如果以債務購入資產,也可以抗通脹,因為借款當下的錢比未來要還的錢更有價值。但也只有購買資產時才有用,不然就只是單純的債務。這邊也不鼓勵大家貿然借貸,本人是連投資股票都只會買現股,絕不融資融券的。
這是為什麼富人大多持有資產的原因,因為資產才能讓他們的錢變得更值錢。

通貨膨脹理論上也會在你的薪水上反映,但大多時都只是「理論上」,實際上你的薪水未必會隨通貨膨脹而進行調升。薪水沒上調,但錢又變得越來越不值錢了,就更需要學會理財投資
理財的初開始是開源節流,存錢也是重要一環。但存在銀行的錢價值會隨年月降低又可以怎麼辦呢?那就可以把部分資金分配去投資,這裡說的是部分資金,本人並不建議把所有資金都拿去投資,會太大風險,有興趣可以閱讀《開始投資前必須要做的6件事
只要你的資金分配得宜,亦把部分資金購入有增值潛力的投資標的,資金運用就更有效率,也可以讓你的錢乘著資產通貨膨脹之勢,變得更大更有價值

一個普普通通稍微有做功課的投資者,都可以找得到的5%穩定報酬率的投資標的,今天你把100萬元投資進去,每年把利息再投入,透過複利效益,十年後你的資產為長大成1647009.5元,整整多了六十四萬多元啊!

寬鬆貨幣政策不是單純的印錢,通貨膨脹也沒有想像的可怕,但資產增值才能讓你的未來生活過得輕鬆一些。投資理財總不嫌晚,遲到總比缺席好,但越早開始就越容易把錢滾大,祝福你的資產也能變得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