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金錢的價值並沒有什麼不同
買同樣的衣服如果多走幾條街到另一間店舖,可以有1000元省500元的折價優惠,你會多走幾條街去省這500元,但買車子100萬元,同樣多走幾條街就可以省500元,你可能就會覺得算了,就付100萬吧。
兩個500元的價值是一樣的,為什麼我們通常會更捨得放棄後者那500元?因為我們常常都會著重於「比較」,是正常不過的心理。500元相對1000元是50%的折價,但500元相對於100萬卻是微不足道,但其實這兩個「500元」的價值都是500元,並沒有什麼不同。
除了比較,我們還很常把錢區分成不同性質,獎金的錢可以隨便花,工資的錢會謹慎花。
但仔細想想,你發票中獎的錢、你分配股息得到的錢,和你工作賺來的錢是一樣的,全部都是你的錢,全部都是從你口袋拿出來的錢。我們要是把這些錢分了不同性質,就很容易把錢莫名其妙就花掉了。
如果想要減少花費,下次中獎時、收到股息時,不妨先把錢放在銀行戶口一個月,就一個月,你會發現一個月後你就有點捨不得花這筆錢了,因為它已經成為你帳戶上的財富,帳戶的金額掉下來,你會覺得痛。
我們也很常犯一個毛病,省小錢花大錢的病,平時消費1000元的餐點會斤斤計較,買2000元的保養品會去比價,但卻在買一張30000元的股票的時候,居然沒了解過到底那是間怎麼樣的公司。
難道買股票的30000元有比保養品和餐點合算的3000元更便宜嗎?並沒有,而且還會有投資風險,但因為它有可能賺錢,我們就很容易忽略它的風險。
要記住,比賺錢更值得你關注的是風險,如果你不能忍受那幾萬元全部化為烏有的話,請在投資前先了解清楚自己買的到底是什麼,明白了風險和評估過值得投資,再去花那筆錢。
無痛消費會讓人容易花錢
越便利的支付方式,當下感覺不到付錢的痛,就越容易「無痛消費」,越花越多卻不覺得痛,也難怪存不了錢。
各種數位支付方式都會讓你的痛感延後,而每延後一次,痛感又會遞減。像是各種PAY,你付款之後只會顯示在軟體上,也還沒真的付錢,接著到信用卡帳單來通知你下個月要繳費,此時已經過了「兩道」,時間差距變大,關注度也降低,已經不太會因為花那筆錢而感到痛了。
很多公司、支付工具、遊戲等都希望大家儲值(預付),儲值只要痛一次,甚至使用各種PAY來支付這一次儲值,就可以無痛消費好幾次直到儲值金額用完,多花了錢都不自知。
所以,想自己少花一點,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每筆交易都付現金,真的從錢包中取出現金來,讓自己有「肉痛」的感覺。
折扣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花多少
本來只值100元的東西,並不會因為它標價400元但打五折變200元,就會真的值得200元,它本質就是100元。
折扣、優惠、特賣等等,羊毛出在羊身上,雖然有些是真的減價,但其實更多都只是利用消費者心理而設的定價手段而已。因為特價而購入並不明智,判斷該物品或服務的最終價值才是你花費時要考慮的。
或者,把你要花的錢換算成你的成本,例如我要工作多久才會賺到這筆要花掉的錢?原來我要工作一小時才買得到這件所謂減價的衣服,真的值得我為這衣服工作一小時嗎?
再者,有必要購買嗎?還是看起來打折了好划算才買的?分清需要和想要也很重要。
以下提供一些幫助你存錢的建議,更多存錢可留意的事,請閱讀《存錢需要戰勝心魔!》。
要學會聰明消費,有預算地花費
把你需要的買的東西、任何真的需要花費到的支出項目寫下來,編訂預算,按照預算執行消費。超出預算的項目,要想辦法從別的項目中節省消費補回來。
去賣場前先規劃好要購買的清單,到達賣場就直奔清單上的項目去,不要漫無目的地逛,逛起來你又可能不自制地買了別的不必要的東西了。
寫下夢想清單
夢想大一點沒關係,只要是有可能實現的,都寫下來。(什麼是不可能實現的?跟水星人結婚之類的吧哈哈哈。)
然後把你的夢想排個順序,先從最容易達成的開始,一步一步邁進。
而你的目標也可以設得比你能做到的更大一點。
假設你想要買房子,而你的能力目前來說只能買1000萬以下的房子,你也可以多看看2000萬的房子,不只是在網上瀏覽,還可以實際去看看房子(但不要腦波弱一看就下訂去買,擔心腦波弱的話請找意志堅定的朋友或家人陪同),強化自己想要好房子的渴望,把這種渴望轉化為動力。
設定目標、預扣薪資、目標超額達成要獎勵自己
假設你每月實際收到的工資是38000元,你想要每年存70000元,如果能存超過70000元的話,多出的就拿來買自己喜歡的東西獎勵自己。
那麼,你可以開一個存錢用的戶口,每個月發薪日直接約定匯款6000元到存錢用的戶口。
存錢用的戶口不要申請提款卡(有附也可以剪掉),更不要申請網絡銀行,反正要領錢時越麻煩越不便就越好。
然後,請開始告訴自己,你的工資就是32000元,你能花的錢也就只有這32000元。
一年後,你就會發現你存到72000元,比你所定的目標還多了2000元,多出的2000元就可以獎勵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