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投資遇上股災/熊市怎麼辦?

抱歉這幾個月來真的很忙,忙到沒有精力顧及PODCAST和網站文章。但感謝還是有讀者(還是聽眾?)來信詢問,讓我知道之前苦心經營留下來的資訊和知識,還是有一點用處的。
「股災讓我很焦慮,每天打開一看損益又減少了,雖然一開始就打算長期投資,但真的看到很鬱悶,可以怎麼辦啊?」
關於這個問題,簡單!就是別看!(被打)
但是真的,如果你自問你所投資的標的基本面、產業面沒有什麼大問題,又是長期投資,既然都不需要盯盤,就可以不去看了啊,省得看了傷心。
不過還有件事是你能做的,就是做好本業累積更多資本

很久沒仔細看自己的股票帳號,還真掉了不少哈哈,但是因為配息多的關係,在打開看詳細帳目之前都比較無感。
不過一打開發現怎麼總成本和獲利少了一半的時候,再看股票張數也少了一堆的時候,第一時間我也傻了眼。過了幾秒才想到,該不會是證券都被借走了吧,一查看,果然!
我一直都有設定「出借證券」,但幾乎沒幾張有順利出借成功。然而九月底開始,發現大部分股票的成功借出了,也可從中知道借券放空的人有在增加,而且也不那麼計較借券的利息了。
市場看空的情緒繼續加溫,我在這個時候做了什麼操作呢?趁低再買了幾張ETF哈。


長期投資不是一條平緩的坡路

年初的時候,大概真沒幾個人像Musk一樣大膽斷言股市會走熊市,然而現在的確在走熊市,甚至現時有些聲音更會認為多年來的長期多頭結束,未來幾年都是走熊。這些我都只是聽聽而已,在市場看好時樂觀,市場看壞時悲觀,這種極端的人多的是。
那麼股市還會變好嗎?正如我之前常常說的,只要經濟體持續發展,股市理論上都會呈上升趨勢的,哪怕中間有一兩年是掉下去

又是時候放出我很久之前畫的圖,長期投資是這樣的

好股票只要長期持有就能賺錢,但為什麼很多人不這樣做
好股票只要長期持有就能賺錢,但為什麼很多人不這樣做?

給年輕人的建議

如果你跟我差不多是80後、90後,甚至是更年輕的人,股災沒什麼好怕的,只要你有乖,只用閒錢投資,不做槓桿,選擇一些與大盤連動的ETF,或穩定增長的ETF(我知道很多人都很愛高股息但還是要仔細挑選),拉長年期來看的話,輸的可能真的很少,尤其台股還是數一數二普遍殖利率高的地區,有「年金」分配給你cover,讓成本穩步降低,放個十年二十年,很多ETF或個股的成本都會配息配到「歸零」。

所以股災來的時候,最不用擔心的就是未來還很長的年輕人,你要做的是好好經營本業,讓你可運用的資金增長,簡言之就是努力工作多存點投資用的閒錢,然後逢低佈局。股票這回事,我做長期又懶得盯盤的,當然是寧可趁它打折時大買,也盡量不去追高。

不過證交所在10月11日的時候還是說「沒有大規模融資斷頭」,側面反映是市場還沒很恐慌,就算逢低佈局也切記一定要分批,不要一下子就全都買下去。抓不準時間的朋友,其實定期定額或定期不定額會是比較適合你的方法。


年長者有更多選擇

但如果真的稍為有點年紀,的確需要比年輕人做更好的風險控管,所以本來就不該把所有投資都放到股票上,該買的保險還是得買一買(與醫療相關的年輕時買比較划算,壽險除非你是家庭經濟支柱否則不用多買,儲蓄保險是可有可無的東西)。

在資產配置上,很多專家都會建議購入債券來平衡風險,但有時也會出現股債相殺的情況,其實不動產也好、黃金也好,都是可以亦是這年紀應該有點本錢能投資的東西。畢竟都在職場打滾了好一段時日,大多人可選擇的項目其實會比年輕人更多。

但要留意,投資不動產記得要做好規劃,要精算利率增加時能否如常償還貸款,不要太勉強或超出自己能力範圍。而且蛋黃區和蛋白區的保值能力有差,自住還是投資用要先確定好,因為兩者選擇標的的考量會相差很多。

而即使是自住,也可考量日後退休時有沒有逆按揭(以房養老/倒抵押)的需要,有的話亦要考量銀行批出貸款的因素再去購買不動產。某程度上,不動產也是年老時能憑逆按揭或抵押貸款讓自己晚年無憂的保險。說到底,你必須先清楚你想要和你需要的是什麼,才能有效作出理性抉擇。


我的做法

而像我的話,除了再買了幾張ETF外,一向都是至少持有三種貨幣的。現在的流動資產裡大概一半是台幣,約四成是美金,剩餘的是港幣與少量人民幣。因為台幣跟美金有點像搖搖板,兩邊都有配置的話,就比較不會因貨幣在某期間貶值而讓你手上的購買力也跟著貶值


總結

投資有很多學說流派,也有很多方法,單是左側交易者就跟右側交易者很不一樣了。
無論是像我一樣主要看基本面為主,技術面為副也好,或是主力看技術面、籌碼面都好,最重要是找到適合你操作而有效的方式
不一定要聽我的,也不一定要聽哪個老師的,要保持獨立思考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