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台股三大市場

上市、上櫃和興櫃到底是什麼?一樣是股票嗎?
公司要擴張營運時通常都需要籌集資金,除了股東自行籌募外,還可以透過借貸或拿出部分股份讓別人投資。而上市、上櫃就是屬於拿出股份向大眾募資。
小公司要邁向上市之路,通常都無法一步登天,一般都要從公開發行開始,接著到「興櫃」,券商會開始輔導公司符合「上櫃」要求,一步步邁向「上櫃」之路,最終達成「上市」的目標。
任何股票在上櫃上市前,都要先登錄為興櫃股票,櫃牌交易至少6個月以上,期滿之後再看是否合乎有關規定,正式上櫃或上市。
興櫃門檻最低,只要是未上櫃、未上市的股票,都會在興櫃市場交易平台進行交易。投資興櫃股票風險比較大,因為興櫃不保證將來一定會轉上市或轉上櫃,而且價格並不是那麼的「透明」。連經過政府把關的上市、上櫃公司,偶爾也會有壞公司的存在,何況還沒通過的公司呢?但當然上市、上櫃不一定是好公司,好公司也不見得要上市、上櫃,怎樣都不肯上市、上櫃的公司還是有不少。雖然興櫃若成功上市、上櫃可能會讓你大賺一筆,但當中風險也高,所以不建議新手操作。
上櫃股票經過政府第一重把關,算是有了基本保證。上櫃公司中不乏好公司,也有在該行業擠身全球前幾位的資優生,不過若以台股每天的總成交量來看的話,上櫃股票的總成交金額與上市股票比較起來就是九牛一毛,所以投資上櫃公司時較需要注意該檔股票的流動性。太少成交張數的話,可能會有難以脫手的風險。
上市股票大多都具有良好流動性,但也有些冷門股需要留意,可能還是會有流動性不足的問題。新手比較需要注意的是,警示股雖然可能有很大的獲利空間,但同時代表著比較高的風險,並不建議新手操作。
三大法人是什麼?
外資: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泛指台灣以外的資金的外國機構投資者,經證券經紀商在台灣的證券交易所間接買賣投資。外資不論成交量和佔台股權重市值是三大法人中最高者。
投信:即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就是所謂的基金公司,募集投資人的錢代為操作,這些募集取得的資金稱為「共同基金」。
自營商:經過政府認可的證券公司,用自己的錢和證交所直接買賣。
為什麼需要留意三大法人呢?
因為三大法人的投資份額,平均都占大盤整體交易量的超過三成,其他的內資大戶、中實戶也有其影響力,但由於三大法人實在占了蠻多的成交額,所以對大盤的影響力更大。對一般散戶來說,三大法人的操作,也是個參考指標。
當日走勢圖

開盤價:開盤時的第一筆成交價
收盤價:收盤前的最後一筆成交價
漲跌幅:目前股價相較於昨日收盤價的增減幅度
成交量:當日的股票成交張數
長期走勢圖

現金和股票股利應該怎麼算?
現金股利公式:股利 x 持有股數
股票股利公式:(股票股利 / 股票面額) x 持有股數
怎麼知道有沒有賺錢?算式應該是什麼?
股票投資損益 = 資本利得 + 股利 – 總交易成本
資本利得 = (賣價 – 買價) x 持有股數
買進時交易成本(買進手續費)= 買進成交金額 x 0.1425% (如有券商折扣再乘以折扣%)
賣出時交易成本(賣出手續費與證交稅)= 賣出成交金額 x 0.1425% (如有券商折扣再乘以折扣%)+ 賣出成交金額 x 0.3%
以上公式0.1425%是證券手續費,0.3%是證交稅。
主動投資與被動投資有什麼區別?
主動投資:自行選股,報酬有機會高於大盤,但比較困難。
被動投資:購買原型的指數型基金或ETF,報酬一般都會接近大盤。
(不包括槓桿型,即不包括正2、反2、VIX之類的ETF)
你在投資還是投機?
投資與投機的最大差別是到底有沒有嚴謹認識自己的投資標的,以及明白自己的操作。
投資是理性研究後作出的決策,著眼於公司的長遠發展與內在真實價值,要花時間研究;投機是關注價格短期波動,不在乎公司本身的營運狀況和價格合理性,常見於聽明牌操作的人。
任何投資都有風險,無論投資什麼,在投資前還是要審慎做好功課比較穩妥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