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赴美設廠分析(上)

醜話說在前,這是一篇財經文章,我知道按照我真實想法寫出來可能會被狙,但狙我的話不要給我分什麼顏色,看看關於我就知道我是哪裡人,哪種顏色都基本與我無關。


台積電在美設廠是好是壞?

我相信很多媒體,甚至有些分析師都是唱空台積電(2330、TSM)在美設廠的。但本人認為,在美設廠是利多於弊的。

雖然一開始台積電好像對被邀請去美國設廠「顯得很為難」,但是經過兩年的疫情洗禮,還有俄烏戰爭,甚至台海關係一度緊張升溫,過往三十年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不再,現在變成了互相牽制與保護主義,台積電在美國設廠,或者應該是全球設廠佈局(其實日本也有,只是針對不同的製程,德國方面也在談),其實分散生產基地,就是想要分散單一地區的風險

在美國的角度看,就算一般民用晶片都不管,美國也希望至少軍事或涉及國家安全的晶片能夠於美國生產,這才是台積電在美國新蓋廠房的主要作用吧!雖然消息都說該廠的產能由蘋果(AAPL)包下。以成本和生產量來計算,這產量對美國來說,其實也有點杯水車薪便是。不過整體來看,還是個互惠互利、各取所需的項目。


分散了在台灣的風險,那台灣要完蛋了嗎?

截止2022年底為止,台積電於台灣有9座晶圓廠,還有6座正在蓋,其中就有5座屬於3奈米製程。在中國有2座成熟製程的,在日本將會有一座成熟製程的,在新加坡也有座與恩智浦合資的車用晶片廠。

而在美國則有1座記憶體成熟製程,正在蓋的1座是5奈米和3奈米製程,目前也只有這一座海外的屬於先進製程。

數學不是太差的話,應該算得出來比例,就算到了2024海外內的廠房都建設好後,台灣還是主要生產基地

別忽略了目前台灣的半導體聚落和供應鏈緊密的重要性,即使美國從零開始銳意複製,就算成本一樣,那也絕不是容易辦到的事,何況美國的成本就是會比台灣高出很多。


台灣人才不就被挖空了嗎?

這很有趣,幾乎所有產業在哪設廠都不會被媒體報導台灣人才被挖空,但台積電和美國就是不一樣,台積電現有四、五萬個工程師,還有更多人才在培養中,之後可以補充流出輸送到美國設廠的約一千個工程師,赴美的人才僅佔約2-2.5%,甚至之後就能重新補足。

與其擔心這一點人才流出,不如把關注焦點放在如何培養更多人才,和如何讓人才更願意留在台灣不更重要?


先進技術不就被學光光了嗎?

先進晶片製程的難度絕對跟高粱酒、石斑魚、鳳梨等等不一樣,先進晶片製程的門檻絕對高很多。後面那堆設廠合作,技術很容易被學光光,然而先進的晶片製程?要學先進製程還真不那麼容易,別說沒有誰能全面掌握技術,因為技術都分散在諸多工程師身上,每人也只掌握一些。看看前台積電研發部戰將梁孟松,前幾年媒體不也是吹棒他救了中芯?

老實說,梁孟松的確幫助了中芯改善內控,也強化了流程管理,甚至將台積電的管理思維帶進中芯,但是關鍵的核心技術呢?即使職級高如梁孟松的人也很難做到真正改善。

或許梁孟松在三星時期對三星的幫助更大,畢竟那時電子晶圓製程技術,與現在已相差很遠,那時把相關商業機密泄漏給三星,的確能幫助三星有效追趕台積電,不過現在來看看,三星仍是努力在追趕,十多年過去了,為什麼三星仍追不上台積電?除了三星在追的時候台積電還會繼續進步,還有一點很重要不能忽略的是,即使偷到現有技術,能不能應用改善,研發更高階、更先進的技術是個關鍵。


美國有條件接續研發更高階、更先進的技術,那台灣不也是完蛋嗎?

好了,那你可能會想,韓國、中國做不到,但美國可能做得到啊,畢竟很多研發的技術甚至專利本就是美國的。沒錯,這點你說得很正確。那麼我們就要討論一點——成本。

如果看衰台積電在美設廠成本高、工資高、效率較低,那直接換成美國人把技術全學過來,再自己開一家公司也不會比台積電自己設廠好多少。先不說台積電本就有自己供應鏈和資源整合的優勢,你看看英特爾,它甚至還阻礙台積電赴美與它直接競爭呢,它怎麼就不想想把技術都學過去?學中國和韓國那樣不就好了?

亞洲地區的員工普遍可以很「肝」,只要付錢都比較願意加班,其他部分的成本也相對低,但美國?甚至其他歐洲國家?你去那邊吃個麥當勞就知道了,又貴又慢,更別說更嬌貴的工程師了,那邊的文化就是要Work-life balance,誰要給你加班工作?要加班就要更多補償,成本自然大大增加。

接續:為什麼巴菲特也大買?有什麼風險與機會?台積電赴美設廠分析(下)

關鍵字:台積電, TSM, 2330, AAPL, ASML, 波克夏, BRK, 巴菲特, 價值投資, 台灣, 美國, 半導體, 半導體供應鏈, 晶圓, 晶片, 成熟製程, 先進製程, 低階製程, 高階製程, 地緣政治, 聚落效應, 半導體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