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通常上半年的台灣股票市場都是比較無聊的,尤其像台灣比較以電子類股為主的市場,一般到第三季才是旺季的開始,上半年的股價大多不會有所表現,下半年才是它們展現成果的舞台。
但2021的上半年有點特別,原物料和航運股,十年不發市,發市當十年(真的是十年不是三年)。上半年原物料和航運股搶盡市場的目光,即便現時原物料有平緩下來的趨勢,航運依然強勁,大概很多經驗老到的投資者也是頭一次看到這種盛況。能夠見證,實在榮幸。
我的半年自結
謹慎如我,自問對景氣循環股沒有把握,既不熟悉原物料和航運行情,又難以判斷市場的狂熱什麼時候會退潮,完全沒有參與到這種十年難得一遇的盛事,於是這上半年顯得更無聊。
朋友開玩笑說我太保守錯失了賺快錢的機會,我也只能聳聳肩,鋼鐵人我看電影就好,航海王嘛,我挺喜歡喬巴的,吃了藍波球的他與平日像吉祥物的他完全反差萌啊!(離題了)
對於所謂失去賺快錢的機會,我並不感到可惜。每個人的個性都不一樣,有些人反應很快很適合做短線,追逐風浪和籌碼;有些人對產業和資訊非常敏感也了解得很透徹,十年磨一劍,很適合在某些領域耕耘;有些人每步都要走得穩,盡量平衡風險與報酬,走穩了慢一點也沒關係,向著對的方向走就可以了。
於我而言,效率與效益都很重要,但在效率之前,先要有效益。如果非常有效率地完成了錯誤的目標,沒有效益空有效率也是徒然。雖然快速地賺錢很好,但更重要的是減少虧錢的可能。
即使不是十八廿二,但我仍算年輕,也沒有必要操之過急。按部就班可能慢一點,但至少不用每天盯著大盤,心跳也不會跟著自己帳戶的數字起起伏伏。按照自己的步伐,很安心地,讓投資的金額慢慢長大,走在正確的路上,這就夠了。
不過,我真心佩服真正了解原物料和航運產業的高手,他們做了很多功課,也長期對產業面和企業的基本面有深入了解、著墨很深,所以分析很有見地,是真的很厲害。只是我不碰不了解的股票,這塊就無緣了。
回頭審視這半年的投資成果,台股對帳單的確是有點平淡無聊,買入的倒是多了蠻多,賣出的一頁就看完。美股的對帳單更無聊,因為只有設九十天的限價買單成交,以及一點點的股利收入。

沒有驚天動地翻幾倍的報酬,讀者會覺得沒看頭嗎?但看報酬率與獲利率,我個人是滿意的,畢竟以我投資組合佔比較重的持股類型來說,要下半年才有明顯增長的機會。而我的目標只是穩定地每年都至少有10%報酬,就算不計算股息收入,目前已實現與未實現的損益,也已超過我今年的目標。況且,下半年還是配發股息的集中時段,很多長期持股也會在下半年有分配股息收入,所以預期下半年的報酬狀況會更理想。
當然未實現損益裡頭個人認為有點水份,因為當中有近五成是我長期持有只買不賣的ETF資產,今年一月底和五月中我還加碼了一點,但因有些原有的持股成本真的很低,會令整體成本看起來有點失真。
反正我以今年的投入來計算,也已經提早達到並超越本身設定年底應要達到的目標,尤其是在五月中趁機購入了一些殺得很兇超跌的電子股,現在才開始要表現,相信之後會有更佳的報酬,這對我來說就可以了。
如能每年穩定有至少10%報酬,把報酬都全部重新投入市場,其實大概七年就會把本金翻倍了,這就是複利的威力。當然這是我所期許的低標,能超額完成加快資金滾存速度是更理想的。

而美股方面,上半年有趁低檔買入了好些成長股,仍在等待它們長成,少數幾檔顯示為虧損的就是它們,但我仍看好它們的長遠發展,所以現在有些虧損也沒關係。持有一些成長股能讓資產更有增長的潛力與動力,所以在美股的帳戶裡,我會配置不多於30%的波動較大的成長股。相對台股帳戶而言,美股帳戶比較進取一些。
在一月底與五月中的風浪裡,甚至最近還不時聽到違約交割的數字增加,看到很多人在焦慮,或是一些本來與股票毫無關連的line群組,裡頭的成員為著股市下殺而憂心,也哀怨自己的帳戶變得綠油油,我認為這不是好的現象。
雖然我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理財、正確投資,讓大家的生活都能輕鬆一點,但前提還是要走在正確的路上,用閒錢投資自己了解的標的,以良好的心態去應對。

我當然也不會每一檔都賺錢,也一定會有看錯,或是誤判時機導致要等待比原本估計更長的時間股價才發動的時候。我喜歡長期投資的其中一點是,用時間換取價格的空間,只要走在正確的路上,慢一點就慢一點,還是會走到原來的目標,而不需花費太多力氣心神去關注它。在未實現損益中也不是全部都在賺錢,但虧損的部位不多,除了一檔是買入的時機有點誤判可能要比預期更長時間才有賺頭外(就是買入的價格不太美麗),其他都是五月底買入準備發動的跌深股,我願稱之為潛龍勿用哈。
短線、中線、波段、長線,哪一種操作都沒關係,最重要是適合自己,以及有良好的心態和應對方式,在投資之前先想好對策。像是做短的要停損就必須停損,不能「凹單」,不能沒紀律。短線做多但該股票變成空頭趨勢,該砍就得砍,不能捨不得,大不了等它重上所有均線回到多方趨勢再重新買回來。
長線的就不要為了短期的波動心慌意亂,老是盯著股價走勢,一看到跌就想賣,看到漲一點又想馬上獲利了結,這是不正確的心態。
在投資之前,更要了解的是自己,要明白自己適合怎麼操作,並且要想好遇到問題時有什麼相應的解決方法。像是我朋友只要股票處於比較高檔的位置就會怕,怎麼說就是抱不住股票,你認為她會適合做前高噴出的波段嗎?就是明知道突破前高的股票有大機會能賺錢,她也真的不適合,因為這種股票很多時候都在高檔,她根本抱不住。每次只賺一點點就跑,股價掉了又一直抱,真的不適合買前高突破的股票,低基期還在醞釀要爆發的也許更適合她。
年初說的投資趨勢展望有改變嗎?
在一月的時候,我寫過2021年投資趨勢展望,大部分我都保持一樣的看法,沒看過的朋友可以點擊《2021年投資趨勢展望》閱讀。
醜話說在前,先說明以下全部只是我的個人看法與決策,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需謹慎,投資前請量力而為三思而後行,自己要為自己的投資負責。
綠能
關於綠能,我依然認為拜登上台的利多早已發酵,而且大多企業發展綠能也真的不是因為拜登上台的原因,但綠能的確仍然是個長遠的趨勢。最近美國大動作限制新疆單晶矽和多晶矽進口,有些人會認為能對台灣的太陽能產業帶來轉單效應是個利多,但我認為對美國或台灣的太陽能產業而言,是利多利空還真不好說。當美國或有關的公司要轉向其他地方採購原料,也意味著其他地方的原料會變成僧多粥少,上游生產單晶矽和多晶矽大機會是得利的,但下游主要生產電池、模組、裝置的就很可能面臨原材料價格上漲,卻又難以轉嫁給客戶端的壓力。所以如果想要投資這一塊,還是得再深入了解哪些公司才是真正的得益者。
之前的文章沒有提及的,現在仍然可以留意的是,哪些企業擁有較多的「碳權」,而它本業又做得不錯的話,未來可能會有更大的碳權收益,財報表現理想的話,股價或因此有更大的上漲空間。
「碳權即碳信用額,簡稱碳信用,是指排放一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的權利的任何可交易額度或許可證通用術語。」
電動車的半導體
在年初時,相對於電動車整個行業,我更看好的是電動車的半導體,像是車用二極體,目前的看法維持不變。那時說的朋程(8255)最近的勢頭很不錯。不過有點可惜的是,我在五月之前就已經陸續賣掉了它,雖然有超過11%的報酬,沒跟上它的大爆發。即便它已經爆發,若是回檔的話,也許我還是會考慮重新買入,因為我依然看好它。賣出的原因並非覺得它不行,只是當時更想加碼屬同集團但不同板塊的環球晶(6488),又不想再動用新的資金,便把報酬已頗理想的它賣出換股。
當時還有在觀望的是正崴(2392),那時說正崴是短期可以觀望投資的股票,我也真的只有短暫持有過,雖然還是賺了3%多,不太好也不算太糟,但它的股性自問我個人不太能駕馭。而且嘗試短線之後,覺得自己操作長線和波段還是比較得心應手,便把這檔股票放生了。這檔雖然已經回檔,但我個人應該不會再買入的了。
而之前沒提及的強茂(2481),作為全球前二十大(台灣最大)功率半導體供應商,也是二極體廠商,最近股價也飆起來了,側面證明二極體的確是不錯的行業發展面向?強茂跟朋程做的事其實頗類似,最大差異也許是朋程比較專注在車用二極體方面,有轉投資茂矽(2342),茂矽開始發展第三代半導體氮化鎵,未來會再切入碳化矽領域。而強茂在消費性、車用及5G都有發展,而第三代半導體方面,在碳化矽市場著墨較深,也已經開發到第二代的二極體技術。相關個股都可以留意、觀望一下。
半導體
雖然很多人聽到台積電(2330)都覺得沒新意,但我依舊維持它會往上進發的看法,一月和五月的時候我都有加碼買了點零股,畢竟我手上很多ETF都有頗大比例的台積電了,就沒有十分積極地加碼個股。
也含有台積電(TSM)的SMH(VanEck Vectors Semiconductor ETF)美股ETF,也加碼了一點。由於SMH拉升了頗多台積電、輝達(NVDA)與艾司摩爾(AMS)的比例(雖然我沒那麼看好的Intel也拉升了),這三大持份股是我本人很看好的,所以回檔時應該又會再加碼了。
年初持股的中美晶(5483),今年沒有再整張買入,但在一、四、五月期間都有逢低買了一點零股。依然很看好它的發展,現在的持股都是基本持股,打算長期擁有的,這幾年只會領股利,沒有基本面或產業面的大改動都不會賣出。如果再有大的回檔,個人會考慮積極加碼。
AI人工智能
正如年初所認為,AI是一個比較稍微遠一點的題材,並不會那麼快就發酵。ARKQ(ARK Autonomous Technology & Robotics ETF)我會慢慢建倉,但由於波動和風險都比較大,個人並不會太積極操作。
與智能有關、當時有在觀察的還有佳世達(2352),在年初低檔時購入,目前依然是我的持股。這檔個人會是長線投資,畢竟它衝過上38元我也沒打算賣出。而且這檔近幾年的股利不差,除了2018年填息慢外,其餘填息的速度還不錯。股性比較牛皮但算穩定,目前集團的發展也真的走在它們願景的路上,切入醫療科技的板塊也開始有點成績,個人看好它之後在醫療科技的發展。
第三代半導體
我對第三代半導體的看法不變。穩懋(3105)跟宏捷科(8086)這半年都曾在一月份飆升過又殺下來,也不知道該不該說是我烏鴉嘴說中了,宏捷科的線型的確比穩懋要好一些,也大有要往前高進發的勢頭。
當時不建議大家追高,現在看來也是對的。因為我在去年十一月底買入的宏捷科也已經在今年上半年賣出了,而且目前的股價還沒回到我賣出的價格。不過我認為它還是有條件突破前高的,尤其是隨著5G普及,對功率放大器的需求仍然會居高不下,對這兩家公司來說是相對長期的穩定收入。至少可以確認的是,宏捷科也不太可能會再有雙位數的股價出現,五月殺得頗深的,但殺到往一百塊靠攏就殺不下去了。當時有殺得更深完全超跌的股票(買了IC設計與光學鏡頭的企業),所以沒有重新買回它。要是之後在基本面和產業面不變的情況下,市場突然再恐慌下殺,把它殺到接近一百塊或真的變雙位數,我想我會大手買入的哈。
大致上我對投資趨勢的展望並沒有什麼改變,頂多就是個股操作上的差異。而觀光業目前能見度還是很低,市場上有更好的投資標的時,我個人是不會投資它。景氣循環股真的不是我熟悉的領域,所以甚少提及,但不代表我看壞或看好它,單純因為我了解不多,不予置評而已。
不過什麼產業什麼股票也好,我的原則就是一定要了解該公司是做什麼的,而且不輕易追高,好股票也要在好價錢買入,才能相輔相成。
關鍵字:綠能, 車用二極體, 朋程, 茂矽, 半導體, 台積電, SMH, 中美晶, AI人工智能, ARKQ, 佳世達, 第三代半導體, 穩懋, 宏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