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be(ADBE)設計界的巨擘!雲端趨勢+智慧財產(知識產權)意識抬頭的受惠股?

Adobe(ADBE),是美國一家跨國電腦軟體公司,總部位於加州的聖荷西。主要從事多媒體製作類軟體的開發,近年亦開始涉足多樣化網際網路應用程式、市場行銷應用程式、金融分析應用程式等軟體開發。

Adobe的產品介紹

一般沒有從事創作的朋友,認識Adobe大概就是它打開PDF文檔的那個免費軟體Acrobat Reader,PDF也是由Adobe開發出來的。設計界的朋友對它絕對不會陌生,因為Adobe是設計界的巨擘,設計一但缺了它,猶如失去一臂那麼嚴重。

說到它旗下知名的軟體,不得不說Photoshop,「照騙」的誕生由它開始(誤)。的確是很多人拿它來修圖,把醜小鴨修成優雅的天鵝,然而它的功用當然不止於此。很多圖像設計都使用Photoshop來製作,在點陣圖設計軟體方面絕對是一哥地位。
同樣是修圖的還有Lightroom,與Photoshop不同的是,主要是幫助專業攝影師的後期製作,能夠處理相機拍攝的RAW圖像、批次調整參數等等。
而大圖輸出,例如戶外廣告看板,就需要使用到Illustrator,向量圖的繪製與排版都為設計師提供很多方便。
InDesign是書籍排版的常用軟體,Premiere Pro為影音創作者提供專業的後製剪接功能, After Effects主要是影片特效製作之用。
還有很多軟體,有興趣可以再自行搜尋相關介紹。總而言之,Adobe就是跨足各個多媒體創作的領域,個人認為,除了Microsoft Office外,Adobe旗下的軟體便是數一數二最具備生產力的電腦軟體了。(當然,Adobe現在也有推出各種手機app的版本,但仍以電腦軟體為大宗。)


Adobe的優勢

透過併購(例如Flash、Dreamweaver)達至橫向合併(Horizontal Integration),進佔更多設計版圖

有如「殺不死的競爭者,就併購它」,達至大者恆大、強者愈強,穩坐龍頭地位。
Adobe最有名的收購,莫過於在2005年收購Macromedia,最有名的軟體是Flash。對,就是你現在瀏覽某些網頁,要播放動畫或影片時,Chrome瀏覽器彈出小視窗問你是否允許使用的那個Flash。Flash曾經盛極一時,但隨著HTML5的發展而慢慢被淘汰,Flash Player也會於今年(2020年)正式結束生命,而替代Flash的是Animate。
次有名的Dreamweaver是一個HTML編輯器,支援視覺化與程式碼的編輯,以前有製作過網頁的朋友一定對它不陌生。
最近期的收購是去年(2019年)一月的時候,宣佈收購法國軟體公司Allegorithmic,旗下產品包括為電子遊戲開發流程中使用的貼圖軟體Substance Painter和Substance Designer。

由原來的買斷模式,轉為SaaS雲端模式(Adobe Creative Cloud),通過下載軟體來安裝、更新,並在線上提供軟體服務

隨着產品越來越受歡迎,Adobe也開始受盜版問題困擾,不過盜版也讓更多使用者接觸Adobe的產品,令多媒體製作這塊市場越來越大。 2013年,Adobe宣布將捨棄原有販售套裝軟體的模式,改為「訂閱制」,原先消費者是一次性買斷Adobe的軟體,每年初更新一次;訂閱制則改為月繳,且全面在雲端上進行,更新也可以隨時完成。以Creative Cloud(CC)來代替買斷Creative Suite。最後能買斷的套裝已是2012年發行的Adobe Creative Suite 6,也就是簡稱的CS6版本。

Adobe營利模式的轉變,促成了公司的爆發性成長。

簡單說就是從只能賺你一次,一次賺你一筆大的,變成只要你一直使用它就一直能賺你錢,甚至連製作光碟、包裝、運輸等成本都省下了呢。

其實這可以說是一般使用者與Adobe的雙贏局面,以往一套 Adobe Creative Suite 要價不菲(約1200~2500美元),除非確實有強烈的使用需求,或者是必要的生財工具,否則一般使用者並不那麼願意花巨額購買。
轉為SaaS雲端模式,降低了購買的門檻,只需要每月幾十美元就可以使用正版軟體,覺得不喜歡或不需要又可以隨時取消訂閱。
Adobe可細水長流持續賺錢,使用者也可以降低一次過買斷的大額費用,讓原本使用盜版的更願意轉用正版。而且,智慧財產(知識產權)意識抬頭,也是越來越多人願意購買正版的原因。

另一方面,透過數據分析及雲端服務,可更精準地了解使用者體驗。面對企業端的用戶,還能及時提供客服支援,協助企業解決問題。

Adobe的軟體主打的是「專業」,快速而有效地解決各類創作應用上的問題。使用者通常較具專業的設計或製作知識,公司企業也是主要顧客。這類客戶的需求比較剛性,不容易改變使用習慣去轉換品牌。除了轉用一個新的軟體需要學習與訓練外,其他軟體也可能不具備同樣的功能,也有著相容性的疑慮。而由於公司企業必須使用正版(使用盜版或個人版軟體是違法),轉為「訂閱制」後,更有助於Adobe的長期獲利

軟體公司比較單純,最主要的支出也不外乎是開發、設計與維護,基本上變動成本佔比很低,對實際毛利影響不大。
簡單來說就是它賣多賣少,成本就是擺在那,而雲端銷售更有利它的銷售成長,這點也可從它高達90%左右的毛利裡看出來。

變動成本(Variable costs)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可被增加或減少的生產因素、回報,例如勞工、工具的成本。換句話說,是指會隨著產量或業務量變化而變化的成本,即是邊際成本的總和。

「訂閱制」成為了Adobe的成長動能,Adobe的年銷售從2012,也就是它開始提供Adobe Creative Cloud起,就穩定保持在約18%左右的年化增長。以去年(2019年)財報來看,總收入達111.7億美元,純利則29.5億美元,繼續帶動股價屢創新高,公司市值也節節推升。
(2011年10月,Adobe發表雲端平台Adobe Creative Cloud。)


Adobe的潛在劣勢

股價不斷創新高,會是高檔不能再追買了嗎?關鍵是能否繼續保持營收增長。
一般的使用者有必要持續更新嗎?可能有些人還在用N年前的盜版CS3也用得很好,也有看過印刷廠只能接收CS5或以下版本的檔案,需要設計師降存。

但像是也擁有平面設計師身份的我,新版本真的省時省力還能有更佳效果。例如以前要修掉背景的某樣物品,得拿「筆刷」和「印章」塗塗抹抹弄好一段時間,現在只要圈出範圍,「內容感知填色」基本上就搞定了。因此我認為,有剛性需求的專業用家和企業用家,是有誘因去使用「訂閱制」的。即便有些人還在掙扎想拖得一時就一時,像上述提及的部分印刷廠,但礙於軟體會持續更新和提升,一定會有越來越多客人抱怨廠商可接受的版本太過時,逼使廠商妥協使用「訂閱制」的。

雖然從Youtube開始,到現在Instagram,甚至前陣子被封殺所以沸沸揚揚的抖音,都推升了使用設計、剪輯軟體的使用者數量。但Adobe相對複雜與專業,一些短片創作者可能只需要最陽春的功能即可,而不會成為它的客戶

然而,專業的始終有專業的優勢,就像是設計師不可能用美圖秀秀去設計一張大型戶外看板廣告一樣,專業用家、公司客戶依然對Adobe有剛性需求,以目前的營運模式看來,只要Adobe繼續開發更多功能、改進產品和使用者體驗,仍可以持續維持龍頭地位,及賺取穩定營收好一段時間。

你又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