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肉的肉類公司

最近閱讀的一本書提到,預期2028年全球人口會突破80億。這代表什麼呢?我想到了資源問題。在台灣來說,比較欠缺的是水資源,可明明台灣是個經常被老天眷顧下雨的地方,但雨水都很可惜地無法有效儲備運用,即便耗水量大的大型企業使用家庭廢水過濾重用,甚至一滴水重用五次,幾乎每年都會出現缺水的新聞,近年連外國都在關注台灣的缺水問題,畢竟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目前對全世界來說都舉足輕重啊。

如果全球人口真的突破80億,各種天然資源的分配就成了難題。人類賴以生存的三樣必需品,空氣、食物和水,除了空氣應該是不會短缺外,食物和水都有機會面臨短缺。而事實上,空氣污染也是令人頭痛的問題,雖說空氣不至於會短缺直接叫人窒息而亡,但污染的空氣也會影響人類健康。


食物供應鏈中的溫室氣體排放

根據牛津大學開發的數據網站(Our World in Data),食物供應鏈中各食物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牛是位居其首。據聯合國最新報告顯示,牛屁和排泄物含100多種污染氣體,其中會導致酸雨的氨,排放量佔全球總量超過六成;比二氧化碳加劇氣體暖化速度快20倍的甲烷,排放量佔全球總量超過三成。甚至,牛要分泌1公升牛奶需要先消耗990公升的水。所以,如果人造肉能取代牛肉的話,似乎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還能減少使用水資源。

食物供應鏈中各食物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圖表取自綠色和平網站)
食物供應鏈中各食物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圖表取自綠色和平網站)

食安與環保催生的人造肉市場

食物安全危機和環保意識催生了有機與人造肉市場,以前售賣人造肉的通路很少,市場也很小,主要也是不怎麼好吃、價格貴。現在科技日漸進步,人造肉都可以做到以假亂真的程度,要購買人造肉也相對簡單,台灣有好些超級市場都有售賣,雖然因進口原故價格偏高,但也尚算是消費者可以負擔的水平。

Beyond Meat也有在台灣發售,圖片截取至家樂福官網,即時價格以官網顯示為準。
Beyond Meat也有在台灣發售,圖片截取至家樂福官網,即時價格以官網顯示為準。

我們都知道,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是落實「食物零浪費」,但說易行難,以植物性蛋白為原料的人造肉面世,也不失為一個可行的方案。既可滿足人們口腹之慾,營養價值又與真肉相當,還能減少畜牧生產造成的碳排放,對環保多一分貢獻。如果製造過程能進一步更有效地排少污染,有更多數據能消除人們的疑慮,自然是更好的。


以假亂真的人造肉

人造肉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從動物體內提取幹細胞,然後在生物反應器中培育的「培植肉」。 另一種就是本篇主要提到的,以植物(大豆、豌豆)的蛋白質、氨基酸、脂肪等幾種物質組合成的「植物肉」。前者可以說就是真肉,後者則是素肉。

與一般傳統的素肉不一樣,生物物理學家會研究肉類的分子,弄清楚分子如何影響肉類的味道和口感,然後分解出植物中相同的原料進行彷製。現在的技術可以模擬出真肉的色澤和口感,雖然單獨進食的話還是會有些微差異(這也是通常會製作成漢堡排或肉丸的原因)。

比爾.蓋茲在試吃過以人造肉排製成的Beyond Burger後表示:「我吃不出與真實漢堡的差異!

對喜歡吃肉的人來說,吃素是件痛苦的事,但如果人造肉以假亂真的程度是連「血水」都可以模擬出來,口感味道與真肉區別不大的話,也許吃素這件事就變得輕鬆些了。就算不是全面吃素,偶爾想要執行環保概念的肉食朋友,也可以更容易執行了。

可能有些人會疑惑:「吃素為什麼還會想要吃肉呢?」,很多由葷轉素的人,有時候只是突然很想吃到肉的味道,就像我們也會突然好想吃一口冰淇淋、喝一口珍珠奶茶這麼簡單。如果植物肉能做到九成相似,對這些人來說,就可以同時滿足口腹之慾,又不違反自己的生活理念,簡直一石二鳥。


人造肉的商機

人類食肉的需求其實一直穩步上升,無論2028年全球人口是否真的會突破80億,隨著低收入國家慢慢發展成中等收入國家,世界對肉類的需求亦會持續上升。據消費趨勢市場研究公司NPD Group統計資料,單就美國消費者而言,在2018年就大約吃了130億個漢堡,這是個驚人的數字。如果當中有部分人從吃肉改為吃人造肉的話,市場會有多大呢?

根據Markets and Markets資料顯示,在2019年,全球植物肉市場規模約121億美元,到2025年可望升至279億美元,增長的勢頭強勁。


超越肉類公司 Beyond Meat(BYND)

目前,人造肉市場的巨頭,應當是美國的兩家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BYND)與Impossible Foods,它們把人造肉帶入主流市場,目標客群不只是素食者,也有無肉不歡但又想為環保盡一分力的人。人造肉的關鍵技術,源自台裔科學家謝富弘。2009年成立的Beyond Meat,就是以謝富弘的技術為底,開始生產以豆類蛋白為原料的人造肉。到2011年,另一家把人造肉進一步推廣至主流市場的公司Impossible Foods也誕生了。由於Impossible Foods至今還沒有完成上市,所以本篇分析以Beyond Meat為主。

Beyond Meat部分產品
Beyond Meat部分產品

超越肉類公司,Beyond Meat(BYND)2019年在納斯達克掛牌,是全球首家人造肉(植物肉)行業上市公司,也是該行業的龍頭。要比喻的話,肉品界的Beyond Meat就有點像汽車界的Tesla,前者與肉類競爭但不是真的肉,後者與汽車競爭但不是「汽」是電動,而它們都是創新的一份子。

Beyond Meat股價資料
Beyond Meat股價資料

植物肉相對動物肉的優點

健康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已把紅肉列為「對人類致癌可能性較高」的物質,但生產植物肉時可避開動物肉的有害物質,例如避免間接吸收施打在牲畜體內的抗生素和激素,而人造魚肉亦可避免海魚的塑膠污染和重金屬。

環保

正如本文前面所述,理論上植物肉相對來說能有助減少畜牧業產生的溫室氣體,生產過程也能降低對水資源的需求。植物肉一般只需要真牛肉漢堡排約25%水、5%土地,溫室氣體的排放大概是真漢堡排的13%。而且,既是用植物所製造,就沒有動物權益的問題了。

Beyond Meat漢堡排與傳統漢堡排的比較
Beyond Meat漢堡排與傳統漢堡排的比較(截圖取自熊媽媽買菜網)

植物肉相對動物肉的缺點/疑慮

健康?

鈉含量未必比真正肉類低,不過在營養價值上的確是不相伯仲,可以說是各有優劣,適量食用都不會有大問題。

環保?

有聲音質疑製作過程其實未如理論中環保,製作過程中還是會產生二氧化碳。不過一般而言,普遍還是接納植物肉比牛肉來得環保,其他肉類則有商榷餘地,或需繼續改善技術及有更多數據以作證明,才能更有效釋疑。

產量及成本效益

以植物分子生產人造肉,理論上應比以植物飼養動物再得到肉類更有效率。雖然目前人造肉的價錢仍是高於動物肉,但長遠來看,科技會愈來愈成熟,實現大規模自動化生產達至規模經濟是可以預期的,植物肉成本與售價低於動物肉,似乎也是指日可待的事。


選擇肉類替代品是種趨勢

選擇肉類替代品漸漸成為趨勢,無論是基於宗教、環保、健康還是嚐鮮等因素,更多消費者願意嘗試與選擇植物肉,加上「永續」發展已是主流方向,Beyond Meat的前景也似乎愈來愈明朗。

在今年(2021年),Beyond Meat就宣佈與百勝餐飲集團(Yum! Brands,YUM)合作提供植物肉食品,百勝旗下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肯德基(KFC)、必勝客(Pizza Hut)和和塔可鐘(Taco Bell)。另外,也與麥當勞(McDonald’s,MCD)、百事公司(PepsiCo,PEP)和漢堡王(Burger King)建立合作關係

隨著COVID-19疫情受控和疫苗逐步普及,餐飲銷售會逐步回溫,對作為供應商的Beyond Meat來說是件好事,可預期今年的財政收入會比去年更佳。

Beyond Meat與連鎖餐飲合作推出的產品,圖片分別擷取自Mos Burger與KFC官網。
Beyond Meat與連鎖餐飲合作推出的產品,圖片分別擷取自Mos Burger與KFC官網。

除了少數人會因為環保、健康或宗教因素不吃肉,大部分人都是根據口味、價格和方便性來購買食物。Beyond Meat的產品在口味上是針對由葷轉素的人而設計,已開始被肉食的消費者所接受,價格上雖然偏高但仍在合理水平,也相信未來能有條件進一步降低售價。

Beyond Meat的產品本來就可以在Kroger(克羅格)、Whole Foods Market(全食超市)等大賣場裡購買得到,近日更宣佈會在Walmart(沃爾瑪)上架,消費者能更方便地購買

這顯示隨著人們對人造肉的接受程度愈來愈高,不只是在連鎖餐飲或一般餐廳購買現成的餐點,愈來愈多消費者也願意在通路持續購買相關產品回家自行烹調。意味著這一塊的市場進一步的擴大,除了B2B(企業對企業)的生意模式,Beyond Meat現在也有條件進行B2C(企業對消費者)的直接銷售。

長遠而言,相信與大型連鎖餐飲的緊密合作,能為Beyond Meat帶來龐大而穩定的現金流,令Beyond Meat能維持長期的穩定利潤。而進一步打入零售通路,也有助Beyond Meat擴展市場和普及化商品,帶動銷售。


Beyond Meat的競爭對手

傳統肉類的既得利益者會否試圖阻礙人造肉公司發展呢?這的確是個隱憂,美國最大肉類生產商泰森食品(Tyson Foods,TSN)曾經入股Beyond Meat,但隨後又出售有關股份,因為泰森希望開發自家的替代肉產品。看來不是「阻礙」,而是想要加入市場分一杯羹,也代表著後來的競爭力會愈來愈多,要如何保持優勢,是Beyond Meat必須要做的功課。

目前Beyond Meat的主要競爭對手還是Impossible Foods,同樣是植物肉,特色是加入人造血紅蛋白分子,模擬出動物肉的血腥味,不少品嚐過Impossible Foods產品的人表示它的「肉」更真實,不過售價也比Beyond Meat更高。

Impossible Foods
Impossible Foods

率先進入市場的Beyond Meat,在競爭上取得先行者優勢。而即便Impossible Foods也有可能會上市,或逐漸威脅Beyond Meat的龍頭地位,但我相信人造肉這塊市場慢慢擴展,加上國際業務的推動,會是非常大的藍海市場,能容得下幾間巨頭寡頭壟斷

所以,我仍然看好Beyond Meat的發展,並預期未來一年會錄得更高收益,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但要留意,這畢竟是「新創」行業,人造肉的市場剛發展,雖然帶來很多機會,但仍存在很多變數,投資風險會相對較高,這並不是傳統的「價值股」。目前價格有可能已反映未來獲利,如有興趣投資的話,請再三衡量自身的風險承受度,資金分配上也或需較嚴謹地控管。

最後,還是請大家減少浪費,從根源愛護我們的地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