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股ETF

隨著經濟逐漸復甦,美股在第一季的格局上已有所變化。市場上不少聲音都認為去年(2020年)科技成長股有多受惠,今年就會有多受挫,反之價值股在去年多受壓抑,今年就有多大的爆發空間。

的確,經濟和市場開始回到原來的軌道上,部分去年被高估的股票,浮值被去除後股價會回調修正也是很正常。板塊輪動是市場狀況健康的表現,只有單一板塊一枝獨秀其實是失衡且不利長遠發展的。想獲得成長股的爆發性,又想得到傳統價值股的穩定性,平衡的做法就是資金分配上雨露均霑。

單押在同類產業的風險較高,相信大家都知道。就像所有資金都押在道瓊或納指成份股上,其中一邊受挫,內心都不好過。所以投資要如何平衡配資,如何做風險管理,是老生常談且很重要的事。

那麼,今年真的只能投資價值股嗎?成長股接下來真的會被打壓一段長時間嗎?

首先,該問問自己的是,你要的是長期投資,投資時長數年甚至十數年不等,還是中線的波段投資,抑或短線操作?
投資的時長不同,資金的分配就不一樣。短線操作的朋友,當然是錢流向哪個方向就趕快轉倉跟著趨勢走。中線的波段投資容錯度會較高,則可佈局更多現在看起來短期不太明朗但被低估或價值開始回到應有價值的股票。而長期投資的朋友,只要有未來價值的投資,都可以逢低分批佈局,好的公司短期下挫,更是值得購入。

相比追價,在好公司落難時加入當它們的股東,耐心等待它東山再起,用時間換取價格上的空間,因為入手的價格較低,也更易安心地抱好抱牢長期持有。


成長股受壓,現在還能買嗎?

在後疫情時代,個人認為科技依然是世界發展的主軸,科技只會愈來愈進步,在疫情時候我們所習慣的便利,在疫情結束後都不太會徹底打回原型。換言之,經濟復甦的確有利傳產和價值股,但長遠的經濟成長與發展,依然會仰賴科技的發展。對於長期投資的我來說,並沒有任何看壞科技股的理由,因為未來的世界一定比現在更依賴科技的幫助。

就像是電動車會愈來愈普及,自動駕駛也逐漸成型,線上的遙距醫療發展持續,各大企業也愈來愈重視人工智能所能帶來的幫助,人們愈來愈習慣動動手指安坐家中購買各樣商品等等。這些科技的趨勢與發展,都是不可逆的。

當然,科技公司有很多,好的壞的一堆,還是得用心挑選。在配置上,也建議不要過度重押在顛覆創新型的科技公司上,雖然股價一旦爆發報酬就非常可觀,但也意味著潛在的風險更大,所以把部分資金分配到更穩健發展的科技公司上也是保護自己的做法。


成長股ETF

先說明,在ETF名稱中帶有「成長」( Growth),並不代表買了之後一定會繼續成長,因為指數反映的是過去的情況,同樣根據指數而製成的ETF也是描述過去的情況,歷史不代表未來,但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這裡說的成長股只是在過去一段時間或現在具有成長性,它們的股價可能較高,但不代表未來一定會持續成長。如何挑選成長股,或檢視ETF中的個股是否合乎成長股的要點,可參考《成長股的股價為什麼會愈來愈高?一直在高檔能買嗎?》

我們可以透過不同方法,例如本益成長比(PEG )的估值,並留意基本面是否穩妥,是否具有未來發展前景等條件,來尋找合理走勢的成長股。
更簡單又較分散風險的方法,或許就是投資成長股ETF。


iShares標普500成長股ETF(IVW)

iShares標普500成長股ETF (iShares S&P 500 Growth ETF,IVW)追蹤的是S&P 500 Growth Index。它於2000年成立,經歷過科網泡沫、次貸危機、COVID-19等經濟衝擊時期,規模達300億美元。總管理費率稍微較高,達0.18%,採季配息,近年的股息收益率約為0.82%。

股息收益率很低對不對?但其實就算是美股中的高息股,配息看起來也是偏低的,應該說大多地區都是這樣,像台股那樣動輒4至7%的股息俯拾皆是才是特例。再加上成長股本來就是追求成長的資本利得,而不是股息收益,所以股息並不是購入成長股與否的重要考慮因素。

由於IVW的持份股與本篇文章介紹的另外兩檔ETF相似,會在稍後一併介紹。


Vanguard標普500成長指數ETF(VOOG)

Vanguard標普500成長指數ETF(Vanguard S&P 500 Growth ETF,VOOG)追蹤的也是S&P 500 Growth Index。它於2010年成立,只經歷過近年的經濟危機。因為比較新,基金規模是本篇文章介紹的ETF中最小,仍有30億美元。總管理費率為0.1%,採季配息,近年的股息收益率約為0.89%。


SPDR投資組合標普500成長股ETF〈SPYG〉

SPDR投資組合標普500成長股ETF〈SPDR Portfolio S&P 500 Growth ETF,SPYG〉追蹤的依然是S&P 500 Growth Index。它於2000年成立,只比IVW晚幾個月,基金規模雖然沒IVW大,但也有90億美元。總管理費率為0.04%,是三檔ETF中最低的,採季配息,近年的股息收益率約為0.9%。


IVW、VOOG、SPYG的成份股介紹

IVW、VOOG、SPYG持股明細
IVW、VOOG、SPYG持股明細

從上圖可以看到,三檔ETF的成份股大同小異,資訊科技類佔比約四成,其次是消費者非必需品約一成六,通訊約一成半,健康護理約一成。雖然類股有所偏重,但單一持股不會有過高比例,成份股仍屬多元化,分散風險的程度頗佳。

三檔ETF目前的前十大成份股標的完全相同,比例也差不多。看來影響最終報酬有些微差異的因素,主要原因大概是總管理費率了。個人認為三檔ETF的報酬差異真的很小,而且都歸屬大型基金,交易流動性佳,不會有脫手不了的情況,所以投資哪檔都沒關係,但如果想要投資的話,也只需選擇其中一檔來投資就可以了。

IVW、VOOG、SPYG的報酬趨勢幾近一致
IVW、VOOG、SPYG的報酬趨勢幾近一致

三檔ETF持有的都是美國大型股的股票,能進入標普500的公司都是具有頗大規模的,而這三檔ETF的重點都在於從中挑選成長特性較高之公司。其實簡單來說,這三檔ETF雖然也追求成長性,但從頭十五大持股裡「FAANG」都名列其中,就知道持股的公司其實都已經比較穩定並取得龍頭地位,並不是基本面較弱的中小型顛覆性創新的公司。持股比較安全穩健,反過來說,也不能期待它們股價有很大的爆發性增長。

*FAANG是美國市場上五大最受歡迎的科技股的首字母縮寫,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GOOGLE。NETFLIX原本為前十大持股,但上半年經調整後,已降至第十三位。

如果要投資中小型的成長公司,或許就可考慮像是IWO(安碩羅素2000成長股ETF)這類ETF,因為羅素指數本身就包含美國的大型與小型公司,當中羅素2000是羅素3000指數裡頭市值最小的2000家公司,比較反映美國中小企業情況,也是投資美國小型股的重要指數。

無論是投資IVW、VOOG還是SPYG,都是投資在一些目前的科技巨頭身上。當然ETF的名單是會定期視情況變更,像是在2018年之前,很多指數並沒有TESLA,會把它加入到成份股中的ETF其實很少,直到TESLA壯大起來之後,才有愈來愈多指數與ETF把它納入。這也是投資ETF的好處,會替投資者定期汰弱留強。

如果你看好這些科技巨頭在未來的前景樂觀,依然可以定期定額、定期不定額,或是逢低加碼分批佈局。正如我在前文所述,未來的科技一定會愈來愈厲害,我並沒有看壞它的理由,只是要慎挑股票而已。

即便目前經濟重回正軌,壓抑成長股的升勢,但長線來說依然有理由看好這些巨頭的發展。在持份股中,GOOGLE母公司Alphabet(GOOG)的股價短期壓力應該較低,因為經濟復甦能帶動它的廣告業務重新增長,對它來說是好事,算是受惠股之一。


標普成長股ETF與標普500ETF、標普價值型ETF比較

IVW與VTI、VOO和IVE的趨勢比較
IVW與VTI、VOO和IVE的趨勢比較

Vanguard整體股市ETF(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VTI)追蹤美國整體市場指數;Vanguard標普500ETF(Vanguard 500 Index Fund ETF,VOO)在之前的文章也有介紹過,是追蹤標準普爾500指數;而iShares標普500價值股ETF(iShares S&P 500 Value ETF,IVE)追蹤準普爾500價值指數,理所當然就是著重在價值股上。

回顧過往一年,由COVID-19的低谷到現在,較長時間都是由成長股領先起漲,最近成長股受壓,整體股市的漲勢也終於超越成長股,價值股雖然墊底,但卻是近期升幅最明顯的。


IVW、VTI、VOO、IVE的回測比較
IVW、VTI、VOO、IVE的回測比較

如果回顧過往十年的報酬成績,同樣以在十年前,亦即是2011年投入一萬美元來看,投資IVW的話,十年後的現在2021年會變成四萬多元,VTI與VOO的差異不明顯,都是變成三萬七千多元,IVE雖然墊底但也翻了超過一倍變成二萬八千多元。

代表成長股的IVW會領先也許並不意外,但價值股在股市下殺時似乎也不是必然更有保障。據回測結果表示,代表價值股的IVE整體報酬墊底之餘,在最壞的年份,報酬負值反而是最大的,或許會令不少人大感意外。

不過要說明,與「成長」ETF一樣,在ETF名稱中帶有「價值」( Value),並不代表買了之後真的比較具價值,這裡說的價值股可能只是評價被低估的股票,與價值投資並無絕對的關連,因為股價被低估只是價值投資的其中一項要點

回溯歷史,無論是投資IVW、VTI、VOO或是IVE,關鍵還是長期持有。長期持有這些穩定標的,就有極大機會能為你帶來可觀的回報。

關鍵字:成長股, 成長股ETF, IVW, VOOG, SPYG, 標普500, S&P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