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Netflix(NFLX)創立於1997年,是首家創下「將DVD送貨到家」租借服務的公司,這項貼心的服務,讓Netflix在激烈競爭環境下,仍可分割當年風光一時的百視達(Blockbuster)所占領的市場,穩定地發展。
2007年,Netflix意識到串流的崛起,致力推廣線上平台,讓觀眾隨時隨地,都能付費於網絡觀賞節目。
百視達隨著實體光碟的衰落和網絡興起而衰亡,但Netflix沒有,它在亞馬遜和沃爾瑪都曾加入線上租片的混戰中存活下來。更因為不斷改良並創新他們的業務,由月租吃到飽方式租借DVD、增加客製化推薦影片清單、洽談熱門影片授權、舉辦原創影片的首映,到開始將影片串流於網絡上。一步一步,讓Netflix走出自己的路,並擠身娛樂影業的一線。
曾經向百視達提議併購,但被百視達嗤之以鼻的Netflix,是如何過關斬將,走到今時今日的王者地位?
在網絡時代下,Netflix成功改變現代人觀影習慣,更厲害的是有許多美國用戶,在訂閱Netflix後終止了傳統有線電視的合約。
而今年(2020年)因Covid-19疫情大爆發,各地政府都實施不同程度的隔離限制,使居家娛樂的相關產業快速成長,雲端產業更是當中的最大受惠者,包括了Netflix。平台方便易用,使用者體驗良好當然是它能留住客戶並持續吸引新訂閱的原因之一,但它的優勢不只這個。
品牌定位清晰
即便產品由一開始的租借DVD,到後來的串流媒體和原創內容有著劃時代的變化,但定位一直是為消費者帶來跳脫現實的娛樂服務,「方便、可選、有價值」仍然是產品核心的優勢。
打破傳統觀看習慣
每星期等候首播追劇的人很多,但同時有很多人慢慢習慣了一部劇等它播完了才開始看。Netflix最開始時也是逐集播出,到現在很多都是一次過把所有集數上映,尤其是原創的自製戲劇。現代人就算沒有電腦在手,也會有一部智能手機在手,串流的好處是隨時隨地收看,上下班通勤的短時間也好,吃飯的休息時間也好,只要有空閒就能收看,不局限時間地點。
傳統電視台依賴電視機,甚至要加裝機頂盒才能播放,但Netflix不需要。只要訂閱了,只要隨便一台能播放的設備,連接上網絡就可以。甚至可以在平台上先下載內容,在網絡受限的地點也能播放。
雖然Netflix不需依賴電視機播放,但也有越來越多的電視機品牌會在搖控器上加入Netflix的快捷鍵按鈕,除了意味在家收看Netflix的使用者漸漸增加外,亦代表著Netflix逐漸取代傳統有線電視成為新一代「入屋」的代表。

重視個人體驗
Netflix很早期就開始應用大數據(Big Data),著重發展演算法,運用數據對使用者進行長期觀察,深入了解他們喜歡什麼、想要什麼,為每一位使用者建立推薦清單,即使是同一個帳號下的不同使用者,也會有不同的推薦項目,讓每一位使用者都有良好的個人化體驗。
而且它的演算演做得很準確,很能抓住你接下來會想看些什麼,把你留在Netflix。
非常擅於行銷
Netflix很擅於社群行銷,會因應不同的社群媒體、針對各平同的使用者特性差異,而有不同的經營手法。把品牌帳號擬人化,相較於一般企業常發表的過份商業化的廣告和推銷文字,Netflix在社群營銷上更能令人買單。很多「哏圖」都會令人會心一笑,成功把觸及率伸延至非Netflix粉絲的受眾。就算不是Netflix的粉絲,也樂於留言或轉發,使Netflix在各社群平成都有高人氣與高互動率,從而達到加乘擴散的效果。

Netflix也會與其他行業合作,例如與當地的銀行合作推出折扣優惠,也成功吸引原本還在猶豫不決,或是想嘗新的消費者。
此外,亦擅長在各地區推行在地化的行銷,像是亞洲地區的消費者對「訂閱制」仍不那麼熟悉,就會推廣免費試用,吸引該地該消費者嘗試。
另一方面,除了一些授權戲劇要配合原電視台的播放日期外,Netflix現在自行籌組開拍的戲劇,在什麼時候上架也似乎有在地化的考量。
以恐怖片為例,要是在聖誕節上架,恐怕只會被忽略對吧?Netflix就會選擇在亞洲拍的恐怖片,在亞洲的鬼節上架。農曆七月「鬼月」的時候,Netflix自家製的恐怖片是強勢推薦,而事實上也得到了不錯的成績。
像是《韓國都市怪談》,Netflix自製的短劇,只有8集,而且扣掉片頭片尾一集才五分鐘多一點,個人看後覺得應該叫《被鬼怪殺的八種方法》會更適合,就算不好看也不會太浪費時間?這也不是重點,這部本身就很韓國風格,不是大多數人會喜歡,即便是去年就拍攝完畢的劇,仍然等待安排在本年農曆七月期間上架,撇除個人觀感的好看與否,還是得到了好些關注,在台灣區的受歡迎節目排名裡,印象中這部至少占了兩星期的前十名。

相信創作者的創意
Netflix近期多部原創作品登上Google熱搜關鍵字,例如《Space Force》、《Jeffrey Epstein: Filthy Rich》,顯示大眾對它的原創影集感到興趣。如今,Netflix的原創作品成為了吸引客戶的一項重要因素,雖然很多人都覺得Netflix只是靠數據分析作出精準內容,以貼合客戶的口味與需要。然而,實際上Netflix更看重的可能是創作者的創意、願意尊重創作者的意願,所以創作者願意為Netflix效勞。要知道,很多一線的編劇、導演、演員等,並不是用錢就能夠請得動他們,他們更需要的是可以讓他們發揮的平台。

原創作品受到歡迎並逐漸打入在地化市場
前有西班牙的《紙房子》、德國的《闇》、丹麥的《慘雨》,現在日本有《AV帝王》,台灣有《罪夢者》。持續在全球深耕原創作品,除了演員和劇情是當地人較熟悉,易於打入當地市場,更有助各地的影集帶到全球,是一個從全球化到在地化,再從在地化到全球化的良性循環。
Netflix的自製戲劇,大多都是非常高品質。由初試啼聲且爆紅的大作《紙牌屋》、《勁爆女子監獄》、《黑鏡》、《夜魔俠》、《怪奇物語》、《漢娜的遺言》,到這兩年大熱的《李屍朝鮮》,甚至在地化戲劇《罪夢者》,都可看到Netflix原創戲劇的品質頗佳,偶有不怎麼樣的掉鏈子情況也瑕不掩瑜。

美國電影學會(AFI,American Film Institute)去年底(2019年12月)公布了2019年度「十大影集」和「十大電影」,四分一是Netflix原創,在影集方面已開始有撼動老牌付費有線和衛星聯播網HBO的霸主地位。而電影方面也有《婚姻故事》和《愛爾蘭人》能與去年大熱的《小丑》(Joker)匹敵。
原創的最大好處除了是「獨家」資源外,更重要是擁有IP(intellectual property)。就像迪士尼擁有米奇老鼠,賺錢的本身不只是迪士尼製作的米奇老鼠的卡通動畫或是迪士尼樂園,更多的是各種crossover的聯名或授權項目,像是你輕易能在UNIQLO買到印有米奇老鼠的正版tee一樣,各種授權費用和衍生產品是很具價值的一環。即便目前還沒見Netflix利用原創IP再深入發展,但這或許也是Netflix日後想增加收入來源的一種可行且可靠的方式。
現況:付費訂閱用戶增長顯著
雲端本就是趨勢,只是Covid-19讓數位化的一切走得更快。對雲端產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雲端是趨勢!產業有未來~雲端業務是什麼?》這篇。
Netflix本年度第一季新增付費訂閱用戶 1577 萬人,是Covid-19爆發、各國實施隔離措施前分析師預估的兩倍。而且,成長的不只是訂閱用戶數,還有行動APP下載量和活躍用戶。
即便Netflix的行動APP新增下載數年成長率較4月初約40%的高峰回落,但仍高於疫情前的水準。據Apptopia的第三方數據顯示,Netflix每日活躍用戶年成長率較疫情前增加20%。
「證實了封鎖措施讓新增訂閱人數、自由現金流劇烈增加,以及 Netflix 潛在的競爭地位提高,因為消費大眾對Netflix的喜愛勝過其他競爭產品。」
而在本年10月份發布的第三財季業績顯示,雖然付費訂閱用戶數僅增加220萬,略低於Netflix預期中的250萬,但仍然反映了它的成長性。今年上半年,Netflix的付費訂戶增加近2600萬,幾乎相當於該公司過去三年的年均新增付費訂戶數。
不過Netflix管理層也指出,這些項目的增加並沒有改變公司長期的發展軌跡,因為訂閱人數的增加是讓未來季度的新增訂戶提前發生。這可能為Netflix繼續急速成長的動力帶來隱憂。
說實話,Netflix的基本月費方案價格足夠親民,到目前為止,家庭方案仍能同時讓最多四人觀看,均分起來更顯實惠。只要Netflix不出大錯,訂戶大概就不會嚴重流失。之前4月份的時候有說要著手調整家庭方案,未來可能會限制使用,但至今都沒有具體計劃,或許Netflix也意識到這種調整並不是個太理想的主意,可能會造成訂閱者的流失。

成長動力與競爭者的追趕
像Netflix這類高成長性的企業,一開始都是「有夢最美」,相對本益比而言更看「本夢比」。獲利能力並非投資人一開始的考慮因素,而是它竟然可以做到多大的市場規模,得到寡頭壟斷,甚至壟斷市場之後,如何把獲利能力提升。這過程往往要需要很多耐心,十年前也許不那麼多人會想到Netflix可以走到今天的地步,現在亦可以看到Netflix獲利其實也不算高,但股價卻一直不斷攀高。
但是投資股票還是要看到它的未來性,Netflix的內在體質開始轉好之餘,如何抵抗後來者居上也是需要看重的問題。Netflix的「無廣告模式」是優於其他競爭者之處,也曾有機構報告調查顯示,如果Netflix納入廣告,會有近25%觀眾將會取消訂閱。但這也意味著Netflix會少一個收入來源。不過原創影集受到歡迎,或者適量的把廣告植入進戲劇裡也可彌補這一塊的收入。
Netflix的訂閱者有頗高忠誠度,加上大多消費者可以接受同時訂閱兩到三家的串流服務,即使有競爭者亦不見得是只能擇一的零和遊戲,反而可以做到共同擴大市場版圖。
然而,Netflix能提供的服務不是非用不可的必需品,而且它能提供的服務可能是做得最好的,但不是唯一,像迪士尼(DIS)已經在學習了。

迪士尼的串流影音服務也不容小覤,在Disney +串流服務推出前,迪士尼在Netflix的節目和電影就開始出走,而AT&T(T)也有意分一杯羹,像是由其所擁有的HBO Max串流服務,在2020年起獨家播放《六人行》。
而且迪士尼手握復仇者聯盟等漫威系列,未來若推出更多有關的電影或影集,的確有可能對Netflix造成打擊。所以之後如何強化和區分市場也是Netflix的重要一課,即使很多消費者可接受同時訂閱不同的平台,只是待市場版圖都擴充得差不多時,還是會有直接競爭。畢竟每人每天也只有二十四小時,要爭取使用者收看或許會越來越艱難。
與它的競爭者迪士尼不同,Netflix應該是市場上的巨頭中,唯一一家單靠「會員訂閱費」賺錢的公司。迪士尼的收入來源多很多,除了有ESPN和Disney+的訂閱數,還有迪士尼樂園的門票、電影的收益、週邊授權收入等,相當多元。
雖然Netflix收入單一,目前來看仍然非常穩定。只是能不能穩定下去,就讓我們拭目而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