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adoc遙距醫療的龍頭

Teladoc Health, Inc.(TDOC)是一家美國的遙距醫療服務公司,也就是線上醫療。Teladoc提供一個平台,也就是為醫療服務的提供者與需要醫療服務的患者搭建橋樑,來實現遙距的醫療保健服務,簡單來說就是讓人可以「上網看醫生」

患者可以不用到醫院,而是透過Teladoc這個平台以視訊通話的方式,在遠端接受醫療診斷,醫生除了作出診斷,亦可直接開立藥物或轉診,來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Teladoc收入以與提供醫療服務的那方進行分帳為主,主要以訂閱制方式收費,但也有按次收費的。客戶包括約四成的財富500強企業、多間保險公司,也與許多醫療機構合作。


城市發展很大機會增加抑鬱、焦慮、精神疾病的風險

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數據顯示,在美國,平均每五名成年人就有一名患有心理上的疾病。可以慶幸的是,這數據指的心理病是Any mental illness(AMI),泛指所有的精神、行為或情感障礙,由無障礙、輕度、中度到重度障礙不等。這意味著,其實有很多很輕微的患者被列入其中。

via https://www.nimh.nih.gov/health/statistics/mental-illness.shtml

而我們也該清楚,不只是美國,這世代大多發展中國家與已發展國家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點點心理病,憂鬱傾向、失眠、焦慮、間歇性暴飲暴食之類,愈來愈多人有心理健康問題,可以說是都市病也不為過。而自從COVID-19爆發,或許連居於鄉村小鎮的人們都因此備受壓力,或許有輕度心理病的人數也有所增加。
即便是輕度,其實也需要專業的醫療去幫助他們,以免病情加重。Teladoc的好處是不僅支持常規的醫療服務,還提供心理諮商的支援。

很老實說,有時候我們小傷風、小感冒都不太會去看醫生,多半自己吃點成藥就會好。輕度的心理疾病,也像是心情上的小傷風、小感冒,是需要醫治並且很大機會治好,但不見得大多人會願意因此去看醫生。一是覺得小病沒必要,二是實際上去看醫生的費用很高,三是畏懼跟醫生正面交流的感覺。

而根據Teladoc的資訊顯示,有四成患有AMI的患者表示,若不是有遙距醫療服務,他們根本不會去看醫生。所以Teladoc對於這些AMI的患者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尤其是輕度的患者,很多時候真的不見得要實際接觸的醫療,線上的醫療,包括商談、指導等已足以應付他們的需要。


對慢性疾病患者更友好的健康管理

除了心理疾病外,一些長期而對身體並不會有嚴重影響的慢性疾病,例如輕度的慢性蕁麻疹,又或是需要長期監察身體狀況但不會有即時嚴重問題的長期疾病,例如糖尿病,遙距醫療也能幫助他們節省去門診覆診的金錢與時間。慢性疾病的確是需要日常的病情監管,但並不一定需要跑去實體醫院看醫生遙距醫療才是這些患者需要的,來幫助他們更輕易且有效地持續日常的健康監管和護理

而且還有很多時候,病人在醫院驗血或者身體檢查後,醫生也可以在遠端為病人解讀,以及推薦治療方式,報告狀況理想或沒有迫切需要,真的不見得必須到醫院去取閱報告。很多患者需要這類型的輔助服務,用遙距醫療就能辦到。


遙距醫療使醫療變得更有效率,更個人化,也更具經濟效益。

遙距醫療有效分擔傳統醫療的壓力,尤其在醫護人員長期短缺的情況下,醫院、門診能專注在真正必須要面對面實質診斷治療的患者上,也有助減少醫護人員一人負責多位患者疲於奔命的情況,舒緩他們的工作量,也提高醫療品質。
遙距醫療是行業趨勢,它並不是要去取代傳統的醫療,而是作為輔助角色,令醫療變得更完善,補足傳統醫療的不足

很多人罵健保很貴、健保不好,但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我,作為外來人看來,台灣的朋友其實很幸福。絕大多數的地區,醫療的花費都很高,香港是,美國更是。
在香港,小感冒看私家醫生,診症不到五分鐘,給三天藥,收費280港元起跳。是的,小感冒就要花費個一千台幣了。那你說不看私家醫生去看政府門診呢?那可能得等到你的小感冒都自然病好了才輪到你去看醫生。公立專科治療排期更是可怕,排隊一年能看上專科是幸運,排兩、三年甚至更久才給你專科診斷也多不勝數。要有一般台灣醫療的專科看診速度只能是私家醫院或診所,幾千幾千的港幣起跳,並不是很多人都能夠負擔,就算有購買保險,很多時候也是要受保人自費一定金額,並不是全數理賠的。

這真不是醫護人員的專業問題,也不是醫療科技不夠先進,因為老實說香港的醫療水平至少到目前為止,也是世界的前段班的。但人力資源嚴重不足,醫療效率和模式都很差。
美國的情況也沒好到哪裡去,同樣有上述所講發生在香港的問題,不同的是美國的醫療更貴,價格甚而是高得有點離譜。像是平均住一晚醫院要一萬出頭美元,平均一次急診費用一千多美元,同樣,就算有購買保險,也不一定是全數理賠

而且,其實有很多時候,患者的情況並不緊急,是不需要看急診的,他們只是需要有醫生告訴他們情況,指示他們應該怎麼去做。為什麼保險公司很願意與Teladoc合作?是因為即便是非緊急情況,就算不需要百分百理賠,患者只要看一次醫生就得花很多錢,保險公司當然希望有更好的辦法,少賠一點費用。那麼,保險公司就更願意推薦客戶採用遙距醫療,就算理賠,金額也小一些。而就算是客戶,如果只是小病的話,相對去醫院、門診看醫生,也很可能會願意使用自費更少的遙距醫療,是雙贏的局面。


收購Livongo與InTouch Health完善平台的服務版圖

Teladoc在去年(2020年)收購了Livongo,Livongo原本是Teladoc的競爭者,雖同樣屬於遙距醫療的範疇,但主打是管理慢性病的雲端服務。Livongo採訂閱制的商業模式,會提供使用者一台可連接雲端的小儀器,糖尿病患者自己可以在家檢測自己的血糖,即時上傳數據讓人工智能分析使用者的血糖、血壓等生理變化,並提供可行建議,協助患者管理身體情況。如果數據分析出患者身體出狀況,系統會通知專業醫護人員來進一步幫助患者。
患者不必老是往醫院跑,也有助提高患者的生活和醫療的品質與效率,並降低醫療的花費。據Livongo的報告顯示,按每受保人計,每月可為保險公司平均節省達180美元,折算每年可在每位受保的糖尿病患者節省的費用超過二千美元。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2020年的研究,美國國內糖尿病人多達3420萬人,糖尿病前期則近8800萬人,意味每三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患者。據Livongo評估,美國有一億多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及其他長期慢性病患,總計會是一個價值467億元的市場。Livongo能夠覆蓋大部份病情相對平穩的患者,是它的優勢。

Teladoc在去年還收購了InTouch Health,InTouch Health本身提供美國地區超過八十家醫院的遠距醫療服務,主力於遠程中風醫療、遠程加護病房、急救部門、過渡性照顧與外科手術協作等。

遙距醫療是新興產業,遙距醫療的市場規模在2019年約為450億美元,由於網絡的發展與普及,可預期未來會持續增長。Teladoc的報告顯示,在2019年的遙距醫療市場佔額中,Teladoc已佔據七成份額。在收購Livongo和InTouch Health之前已經是提供相對全面的服務,收購Livongo和InTouch Health兩間競爭對手後,遙距醫療服務的版圖來得更全面,讓Teladoc的發展更穩固,更有優勢。

由Catherine Wood主理的ARK Invest(方舟投資),似乎也認同Teladoc的收購行動,在Teladoc收購了這兩間公司後,ARK旗下的基金也買入不少Teladoc的股份。從圖表可見,ARK的持股排行第一、三、五名,尤其是ARK Genomic Revolution ETF(ARKG)因為主力投資在基因革命方面,所以持股最多,Teladoc是它的第二大持股,也代表著ARK看好Teladoc未來的發展潛力


遙距醫療的發展步伐加速前進

有人說Teladoc是因為COVID-19的關係才有所成長,我認為這個說法是過於片面。如果對這個行業或Teladoc有較深入的了解,並不會得出這個結論。事實上,Teladoc的行政總裁在去年底的一次採訪中表示,去年第四季度的收入中,只有約10%與COVID-19相關。

而Teladoc收購了Livongo後,個人認為收購的好處會在短期內開始實現,應在今年開始會有明顯的營利貢獻。預期2020財政年度營收能達到13億美元,年成長85%,而Teladoc公司本身也預估未來三年每年的年增長有30%至40%,重點是一次就公開了三年的預估,很少公司敢這樣做,這代表它們對自己很有信心。

COVID-19只是加速了雲端科技與相關產業的發展,但就算沒有COVID-19,雲端服務也是種趨勢。Teladoc在COVID-19爆發前已經存在,即便未來COVID-19疫苗成功廣泛地施打並確切有效地提供了防護,以後再沒有COVID-19,也不會對Teladoc造成很大的影響,大概就那一陣子股價會比較震盪。

遙距醫療本來就不是要與傳統醫療,例如外科手術去做競爭,而是擔當輔助角色去完善目前醫療系統的不足、分擔醫療系統的負荷。遙距醫療的主要目標市場是慢性疾病、心理疾病,提高效率,提供個人化服務和節省成本。疫情結束了,糖尿病患者也不會突然沒有糖尿病了不需要Teladoc的服務了。現在會用Teladoc的人依然會繼續用,而未來會使用這類遙距醫療的人預期也會愈來愈多


Teladoc的潛在威脅

在我看來,Teladoc的隱憂是來自競爭對手Amazon Pharmacy。Amazon(AMZN)、J.P. Morgan(JPM)和Berkshire Hathaway(BRK)於三年前開始聯手開拓醫療健康領域,在2018年聯合創立的醫療健康合資公司Haven healthcare,但Haven於本月(2021年2月)停止營業。Haven的壽命比預期要短,其失敗之原因可能是行政總裁缺乏相關業務經驗,且大型企業在資源整合上有困難,有各自的利害關係和顧慮,但更關鍵可能在於Amazon自己也與Haven在競爭。

Amazon一直銳意涉足醫療健康領域,2018年時收購了美國的在線藥店PillPack2020年11月推出了一家線上藥房Amazon Pharmacy,顧客可通過Amazon Pharmacy添加自己的保險資訊,另一方面也向沒有買保險的Amazon Prime客戶提供折扣,即使Prime客戶沒有購買醫療保險仍可以較便宜的價格購買藥品。這有效擴大Amazon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影響力,也對傳統的藥物零售商和保險業者帶來負面影響,尤其是CVS藥局(CVS)和聯合健康保險(UNH)。

在三大企業合作的Haven解散消息宣布後,受惠的是Teladoc,股價目前上漲了一波,正處於盤整狀態。Teladoc是成長型的企業,個人認為,比起Amazon Pharmacy,Teladoc的優勢是可以直接掌握使用者與患者的數據,不單單只是作為一個「銷售」平台,而這類軟件即服務(SaaS)公司在未來會更有優勢


結語

遙距醫療要真正的成功,還需要些時間與耐心,而成長中的公司前期投入比較燒錢也是無可厚非。目前每股盈餘(EPS)仍然是負數,但已可看出幅度正在收窄,轉正之日應該不遠。如果看好這個產業的發展,逢低佈局也是個不錯的做法,但最好別輕易追高,投資前還是得要自己做好功課。

Teladoc在美國本土市場的表現遠較國際業務理想,雖然國際業務也有成長,但營收的比例和成長率都遠低於美國本土市場。國際市場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若Teladoc能好好應用相關關經驗,在國際市場把握先機,積極開拓市場份額,就真的未來可期了。